古诗词网

出入盗贼间,进退昧所之。

郑善夫明代〕《岁晏行

终风薄旅衣,游子行天涯。天涯行不息,岁晏有远悲。

出入盗贼间,进退昧所之。休驾入彭城,身在犹惊疑。

问舍得所安,聊慰儿女嗤。故人皆鲍叔,眷我情委蛇。

论文具鸡黍,旬日以为期。驾言东问津,相送洪水湄。

中原且多难,伊人复生离。握手写肝胆,我舟行且维。

感此绨袍恩,有心终酬知。但恐丧乱后,会晤无定时。

努力将奈何,惟有长相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出入盗贼进退所之

出入 chū rù
(1).出进。《诗·小雅·北山》:“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史记·项羽本纪》:“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关者,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 唐 杜甫 《石壕吏》诗:“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幸喜得他家庄上有个大马圈,另开车门,出入方便。” 鲁迅 《呐喊·自序》:“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
(2).往来。《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 晋 出入,余唯利是视。” 杜预 注:“出入,犹往来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长桑君 亦知 扁鹊 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 扁鹊 私坐,閒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3).支出与收入。《荀子·富国》:“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时臧餘,谓之称数。”《汉书·王陵传》:“天下钱穀一岁出入几何?” 宋 苏轼 《策别九》:“其财赋之出入,簿书之交错,纵横变化,足以为姦,而不可推究。”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你是我得力的管家,一应钱财出入,都是你经手。”
(4).劳逸;作息。《左传·昭公元年》:“若君身,则亦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 孔颖达 疏:“出入,即逸劳也。”《后汉书·张霸传》:“﹝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 张曾子 ’。”
(5).指所估计之数可能或上或下,接近而并不等同。《韩非子·十过》:“ 献公 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 汉 王充 《论衡·气寿》:“ 武王 崩, 周公 居摄七年,復政退老,出入百岁矣。”
(6).谓或出或入,有相似处,亦有相异处。 宋 苏辙 《历代论四·梁武帝》:“ 东汉 以来佛法始入 中国 ,其道与《老子》相出入,皆《易》所谓形而上者。”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进学解》《答客难》也,《送穷文》《逐贫赋》也。小有出入,便成一家。”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三·俞豹论诸葛》:“ 宋 郑如几 尝作《魏春秋》,其説与 俞 相出入。”
(7).谓弯曲,不平直。《韩非子·扬权》:“道不同於万物,德不同於阴阳,衡不同於轻重,绳不同於出入,和不同於燥湿,君不同於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
(8).犹言上报下达。《史记·五帝本纪》:“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张守节 正义引 孔安国 曰:“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
(9).谓朝廷内外。指出将入相。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 唐 杜甫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荣。”
(10).谓涉猎广博,融会贯通。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荆公新法新经》:“ 荆公 晚年删定字説,出入百家,语简而意深。” 宋 周庭筠 《〈东园丛说〉跋》:“平时上下论议,出入经传。”
(11).或进或出。比喻变化无定。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荆公新法新经》:“ 荆公 尝曰:‘吾行新法终始以为不可者, 司马光 也;终始以为可者, 曾布 也。其餘皆出入之徒也。’”
(12).指女子嫁者与未嫁者。《礼记·大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 郑玄 注:“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 孔颖达 疏:“女子子在室为入,适人为出。”
(13).特指呼吸。《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王冰 注:“出入,谓喘息也。”  ——《漢語大詞典》
盗贼(盜賊)dào zéi
(1).劫夺和偷窃财物的人。《周礼·天官·小宰》:“五曰刑职,以詰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荀子·君道》:“禁盗贼,除姦邪。” 杨倞 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今俗称强取曰盗,私偷曰贼。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一折:“俺这犬吠柴门和月待黄昏,只除是盗贼不敢来相近。”
(2).指抢劫偷窃的行为。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饥饉因仍,盗贼仓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
(3).对反叛者的贬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 关中 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宋 陆游 《董逃行·读古乐府拟作》:“ 汉 末盗贼如牛毛,千戈万槊更相鏖。”
(4).指外族入侵者。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军事》:“臣伏惟 松潘 诸军自屯镇以来,於今相继百十餘年,竟未闻盗贼(指 吐蕃 )大侵而有尺寸之效。”《明史·杨继盛传》:“盗贼(指 俺答 )伏莽,徒慑国威不敢肆耳,今知朝廷畏怯,睥睨之渐必开。”  ——《漢語大詞典》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1.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2.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3.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4.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间 [ jiàn ]
  1.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2.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3.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4. 拔去,除去:~苗。
  5.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6.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进退(進退)jìn tuì
亦作“进逻”。
(1).前进与后退。《易·繫辞上》:“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韩康伯 注:“往復相推,迭进退也。” 孔颖达 疏:“万物之象皆有阴阳之爻,或从始而上进,或居终而倒退,以其往復相推,或渐变而顿化,故云进退之象也。”《宋书·乐志二》:“进退疾鹰鷂,龙战而豹起。” 宋 曾巩 《殿前都指挥使制》:“夫兵有击刺射驭之能,有坐作进退之法。”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学到后来却是驰马射箭,再多学些便是摆阵,人穿了五彩衣服,扛了武器和旗帜,各自随方位调动,随金鼓声进退。”
(2).举止行动。《后汉书·陈蕃传》:“人君者,摄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维,举动不可以违圣法,进退不可以离道规。”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见上官,进退应对,无不颠倒。”《花城》1987年第5期:“ 刘富贵 在家一切进退,都是听他老婆这个‘枕边军师’的口令的。”
(3).升降;任免。《韩非子·奸劫弑臣》:“夫姦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羣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 宋 秦观 《主术策》:“非有政事之臣,则百官之进退,奈何而不乱也。”
(4).出仕和退隐;去就。 宋 王安石 《得孙正之诗因寄兼呈曾子固》诗:“未有诗书论进退,谩期身世托林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盖当时局縻烂,兵事掣肘,杀身无补忠孝,宜完留其身以有待,亦儒臣进退之义。”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临行的一封信》:“但我个人进退的事小,而政治作风的改革事大,后一点尤其值得政府的考虑。”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一:“朋友们知道了我这个意思,也有表同感的,像 张志让 和 董维键 便曾经写信给我,愿意共同进退。”
(5).录取与黜退。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礼部侍郎 高郢 始用经艺为进退。”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南院书籍》:“而进退人才,则又密封,稿中皆涂去姓名,防洩漏也。”
(6).指录用与解雇。 茅盾 《子夜》十五:“他又要求以后 屠维岳 进退工人,须先得他的同意。”
(7).损益变化。《周礼·秋官·小司寇》:“冬祀司民,献民数於王。王拜受之,以图国用而进退之。” 郑玄 注:“进退,犹损益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封建以来,谁所制割,国有增减,星无进退,灾祥祸福,就中不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圣人以阴阳之消长,示人事之进退。”
(8).引申为斟酌;权衡。 清 冯桂芬 《致曾协揆公启》:“特遣 钱户部 鼎铭 齎呈属以 包胥 秦 庭之事,愿听执事《无衣》之赋,如不得命, 江 南亿万姓从此死无日矣,惟执事进退之。”
(9).褒贬。《北齐书·司马子如传》:“若言有进退,稍不合意,便令武士顿曳,白刃临项。” 明 吕天成 《〈曲品〉自序》:“传奇侈盛,作者争衡,从无操柄而进退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汉书·古今人表〉》:“ 孟坚 自视於 孔子 何如,乃於千百年之圣贤帝王,奋笔肆为进退,是亦不可以已乎!”
(10).指挥;使之进退。《公羊传·襄公十九年》:“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 何休 注:“礼,兵不从中御外,临时制宜,当敌为师,唯义所在。” 徐彦 疏:“《司马法》云:閫外之事,将军裁之。故云:礼,用兵之道,不得国中制御于外也。凡为将军之法,必须临时制宜,谓专进退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令狐绹李德裕》:“先是诸宦者监军,各以意见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今之所以进退天下者,八股之文、八韵之诗,虽使 伊 、 吕 、 管 、 乐 操觚为之,必无以远过於 金 、 陈 、 章 、 罗 。”
(11).犹豫。《易·巽》:“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象曰:进退,志疑也。” 王弼 注:“《巽》顺之志,进退疑惧。” 孔颖达 疏:“志疑者,欲从之则未明其令,欲不从则惧罪及己,志意怀疑,所以进退也。” 唐 韩愈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 展 细詰之,女进退而惭于言, 封 为略述梗概。”
(12).应进而进;应退而退。泛指言语行动恰如其分。 宋 王安石 《雨过偶书》诗:“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西游记》第五五回:“那怪道:‘ 孙悟空 ,你好不识进退!’”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 金女士 :像 遂庵 这样晓得进退,聪明知趣的人,世界上有几个?”  ——《漢語大詞典》
昧 mèi《國語辭典》

昧 [ mèi ]

  1. 昏暗、不明。如:「暧昧」。《楚辞·屈原·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2. 糊涂。如:「愚昧」、「蒙昧」。
  1. 隐藏。如:「拾金不昧」。
  2. 违背。如:「不要昧著良心做事。」《水浒传·第四四回》:「我想他回蓟州探母参师,期约百日便回。今经日久,不知信息,莫非昧信不来?」
  3. 冒犯、冒著。如:「冒昧」。《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
所之 suǒ zhī
所去的地方。《晋书·隐逸传·孟陋》:“时或弋钓,孤兴独归,虽家人亦不知其所之也。”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东周列国志》第二五回:“ 宫之奇 尽族而行,不言所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