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元好问金朝〕《游泰山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办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积苏与累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材。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古今一俯仰,感极令人哀。

是时春夏交,红绿无边涯。奇探忘登顿,意惬自迟回。

惜无赏心人,欢然尽馀杯。夜宿玉女祠,崩奔涌云雷。

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

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

十年望齐鲁,登临负吟鞋。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间开。

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六龙扶桑翻动青霞

六龙(六龍)liù lóng
(1).《易》乾卦的六爻。《易·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孔颖达 疏:“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
(2).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为御者。 汉 刘向 《九叹·远游》:“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於扶桑。” 晋 郭璞 《游仙诗》:“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復愿夏。” 宋 王安石 《休假大佛寺》诗:“六龙高徘徊,光景在我裳。” 明 薛蕙 《效阮公咏怀》:“六龙匿西山,蒙汜扬頽波。”
(3).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汉 刘歆 《述初赋》:“揔六龙於駟房兮,奉华盖於帝侧。”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金鳌山》:“少焉,千乘万骑毕集,始知为六龙临幸。” 吴梅 《步北城狮子山访阅江楼遗址不得》诗:“六龙曾此驻云车,何处重寻帝子家。”
(4).六兄弟的美称。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 宓 六子,皆英挺逸秀,号曰六龙。”《晋书·温羡传》:“父 恭 , 济南 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於世,号曰六龙。”《晋书·卞壸传》:“父 粹 ,以清辩鉴察称。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 卞氏 六龙。”  ——《漢語大詞典》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扶桑 fú sāng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翻动(翻動)fān dòng
(1).飞动;翻转飘动。《文选·木华〈海赋〉》:“翻动成雷,扰翰为林。” 李善 注:“翻,动貌。”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城上月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一片琅玕下空碧。” 王统照 《沉船》:“大而圆的叶子被初秋的温风翻动,山上山下便如轻涛迭击的声音。”
(2).犹翻案;翻供。《新唐书·韦嗣立传》:“道路藉藉,咸知其非,而锻练已成,不可翻动。”《官场现形记》第二三回:“及至问过原告、见证、奸夫,都是照实直陈,没有翻动。”
(3).犹反叛。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奏邕管黄家贼事宜状》:“ 谭叔向 等与 黄 家贼五千餘人,谋为翻动,虽已诛斩,犹未清寧。”《旧唐书·房玄龄传》:“及 刘黑闥 翻动,叔父望风而破。”  ——《漢語大詞典》
青霞 qīng xiá
(1).犹青云。 南朝 梁武帝 《直石头》诗:“翠壁絳霄际,丹楼青霞上。” 唐 韩愈 《李花赠张十一署》诗:“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2).喻高远。《文选·江淹〈恨赋〉》:“鬱青霞之奇意,入脩夜之不暘。” 李善 注:“青霞奇意,志意高也。” 清 黄景仁 《送余伯扶之太原序》:“然而抗志青霞,每塌秋风之翅。”
(3).引申指高人雅士。 宋 曾巩 《百花堤》诗:“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
(4).喻隐居;修道。 唐 陈子昂 《暉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朝廷子入,期富贵于崇朝。林岭吾栖,学神仙而未毕。青霞路絶,朱紱途遥。” 宋 杨万里 《送王监簿民瞻南归》诗:“黄纸苦催得高卧,青霞成癖谁能那。”
(5).引申为隐居、修道之所。 明 宋濂 《哭王架阁辞》:“俟君他日归休,御款段马,候君青霞白水间。”
(6).指佛家的禅房。 清 厉鹗 《同筠谷太虚上人游花坞诸精舍·精进林》诗:“敷坐是何处,苍雪围青霞。”  ——《漢語大詞典》
堆 duī《國語辭典》

堆 [ duī ]

  1. 积聚成小山的东西。如:「土堆」、「瓦砾堆」、「柴火堆」。
  2. 量词。计算堆积物、成群人的单位。如:「一堆土」、「两堆人」。
  3. 地名用字。如屏东县的六堆,大陆地区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的滟滪堆。
  1. 积聚。如:「堆恨成仇」。
  2. 用手或工具把东西聚积起来。如:「把白菜堆在院子里。」、「把书堆在桌子上。」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