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闻风土质,又重田畴辟。
吾怜荥阳秀,冒暑初有适。名贤慎所出,不肯妄行役。
旅兹殊俗远,竟以屡空迫。南谒裴施州,气合无险僻。
攀援悬根木,登顿入天石。青山自一川,城郭洗忧戚。
听子话此邦,令我心悦怿。其俗则纯朴,不知有主客。
温温诸侯门,礼亦如古昔。敕厨倍常羞,杯盘颇狼藉。
时虽属丧乱,事贵赏匹敌。中宵惬良会,裴郑非远戚。
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他日辱银钩,森疏见矛戟。
倒屣喜旋归,画地求所历。乃闻风土质,又重田畴辟。
刺史似寇恂,列郡宜竞惜。北风吹瘴疠,羸老思散策。
渚拂蒹葭塞,峤穿萝茑幂。此身仗儿仆,高兴潜有激。
孟冬方首路,强饭取崖壁。叹尔疲驽骀,汗沟血不赤。
终然备外饰,驾驭何所益。我有平肩舆,前途犹准的。
翩翩入鸟道,庶脱蹉跌厄。
旅兹殊俗远,竟以屡空迫。南谒裴施州,气合无险僻。
攀援悬根木,登顿入天石。青山自一川,城郭洗忧戚。
听子话此邦,令我心悦怿。其俗则纯朴,不知有主客。
温温诸侯门,礼亦如古昔。敕厨倍常羞,杯盘颇狼藉。
时虽属丧乱,事贵赏匹敌。中宵惬良会,裴郑非远戚。
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他日辱银钩,森疏见矛戟。
倒屣喜旋归,画地求所历。乃闻风土质,又重田畴辟。
刺史似寇恂,列郡宜竞惜。北风吹瘴疠,羸老思散策。
渚拂蒹葭塞,峤穿萝茑幂。此身仗儿仆,高兴潜有激。
孟冬方首路,强饭取崖壁。叹尔疲驽骀,汗沟血不赤。
终然备外饰,驾驭何所益。我有平肩舆,前途犹准的。
翩翩入鸟道,庶脱蹉跌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代-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 出名,有名望:~人。~达。
- 名声:令~(好名声)。丑~。
-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 姓。
风土(風土)fēng tǔ
(1).本指一方的气候和土地。《国语·周语上》:“是日也,瞽帅、音官以(省)风土。廩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 韦昭 注:“风土,以音律省风土,风气和则土气养也。” 宋 梅尧臣 《九月见梅花》诗:“ 江 南风土暖,九月见梅花。” 元 王祯 《农书》卷八:“盖风土所宜,其实大而味甘,非他种可比。”
(2).泛指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后汉书·张堪传》:“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唐 刘长卿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诗:“南方风土劳君问, 贾谊 长沙 岂不知。” 金 元好问 《商正叔〈陇山行役图〉》诗之一:“ 陇坂 经行十过春,也随风土变真淳。” 清 钮琇 《觚賸·广东月令》:“余宦游所至,其风土大畧相同。”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从此渐渐的不见东方的陆地了,再到海的尽头,再见陆地时,人情风土都不同了,为之怅然。”
(3).被风吹起的尘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全饼麴﹞可三日晒,然后细剉,布帊,盛高屋厨上,晒经一日,莫使风土秽污。” 唐 李商隐 有《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诗。 ——《漢語大詞典》
(2).泛指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后汉书·张堪传》:“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唐 刘长卿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诗:“南方风土劳君问, 贾谊 长沙 岂不知。” 金 元好问 《商正叔〈陇山行役图〉》诗之一:“ 陇坂 经行十过春,也随风土变真淳。” 清 钮琇 《觚賸·广东月令》:“余宦游所至,其风土大畧相同。”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从此渐渐的不见东方的陆地了,再到海的尽头,再见陆地时,人情风土都不同了,为之怅然。”
(3).被风吹起的尘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全饼麴﹞可三日晒,然后细剉,布帊,盛高屋厨上,晒经一日,莫使风土秽污。” 唐 李商隐 有《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诗。 ——《漢語大詞典》
质 ( 質 ) zhì
质 [ zhì ]
- 本体,本性:物~。流~(流动的不是固体的东西)。实~。~言(实言)。沙~。本~。~点。品~。性~。素~。资~。
- 朴素,单纯:~朴。~直。
- 问明,辨别,责问:~疑。~问。~询。对~。
- 抵押或抵押品:人~。
- 同“贽”,礼物。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田畴(田疇)tián chóu
(1).泛指田地。《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孙希旦 集解引 吴澄 曰:“田畴,谓耕熟而其田有疆界者。” 汉 贾谊 《新书·铜布》:“铜布於下,採铜者弃其田畴,家铸者损其农事,穀不为则邻於饥。” 宋 范仲淹 《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慙种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园后为篱栅,有门在正中偏右,园外一片田畴。”
(2).指封地。《韩诗外传》卷三:“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羣臣。” 唐 元稹 《阳城驿》诗:“我实 唐 士庶,食 唐 之田畴。”
(3).指农业。《南齐书·州郡志上》:“ 鬱州 在海中,周迴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
(4).田官。《文子·自然》:“昔 尧 之治天下也, 舜 为司徒, 契 为司马, 禹 为司空, 后稷 为田畴, 奚仲 为工师。” ——《漢語大詞典》
(2).指封地。《韩诗外传》卷三:“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羣臣。” 唐 元稹 《阳城驿》诗:“我实 唐 士庶,食 唐 之田畴。”
(3).指农业。《南齐书·州郡志上》:“ 鬱州 在海中,周迴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
(4).田官。《文子·自然》:“昔 尧 之治天下也, 舜 为司徒, 契 为司马, 禹 为司空, 后稷 为田畴, 奚仲 为工师。” ——《漢語大詞典》
辟 bì/pì《國語辭典》
辟 [ bì ]
名- 君主。《书经·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 征召。《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 驱除、屏除。如:「辟邪」。《楚辞·屈原·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汉·王逸·注:「扫除之也。」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忽有执公子衣者曰:『愿辟人,臣有所言,公子不忆于陵时乎?』」
- 躲开、回避。《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通「避」。
辟 [ pì ]
名- 法度、刑法。如:「大辟」。《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汉·毛亨·传:「辟,法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故立法制辟,若临万仞之壑。」
- 荒远幽隐的地方。《战国策·秦策一》:「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 开拓。《诗经·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通「辟」。
- 排除、驳斥。如:「辟除」、「辟谣」、「辟邪说」。通「辟」。
- 比喻。《荀子·王霸》:「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通「譬」。
- 捶胸。《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通「擗」。
- 偏颇、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
- 乖僻、偏邪。《庄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异。」《礼记·玉藻》:「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通「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