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杀 ( 殺 ) shā
杀 [ shā ]
-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生。~敌。~鸡取卵。~一儆百。
- 战斗,搏斗:~出重围。
- 消减:~风景。
-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了眼睛。
- 收束:~价。~尾。
- 勒紧,扣紧:~车。
-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人。恨~。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混同 hùn tóng
(1).合一,统一。《汉书·地理志下》:“此混同天下,一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也。” 唐 郭子仪 《广运舞》诗:“河海静謐,车书混同。” 宋 司马光 《论衙前札子》:“今乃将一县诸乡,混同为一,选物力最高者差充衙前。” 清 赵翼 《夹马营》诗:“封桩库拟换 幽 蓟 ,志岂一日忘混同。”
(2).混淆;等同。《后汉书·皇后纪论》:“贤愚优劣,混同一贯。”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历山》:“今东 齐 地名 歷城 ,与 舜 耕 歷山 其名相涉,故俗人混同。”《剪灯新话·爱卿传》:“娘子平日聪明才慧,流辈不及。今虽死矣,岂可混同凡人,便絶音嚮。”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3).江名。 黑龙江 汇合 松花江 后到 乌苏里江 口一段的别名。因 松花江 含沙较多,江水北黑南黄,经久始混,故名。 清 纳兰性德 《盛京》诗:“山连 长白 秀,江入 混同 清。” 清 杨宾 《纳木窝稽》诗:“跋涉过 混同 ,所歷已奇峭。” 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 混同江 东二千里之地,徒以无人开垦,广远荒凉,置同甌脱。” ——《漢語大詞典》
(2).混淆;等同。《后汉书·皇后纪论》:“贤愚优劣,混同一贯。”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历山》:“今东 齐 地名 歷城 ,与 舜 耕 歷山 其名相涉,故俗人混同。”《剪灯新话·爱卿传》:“娘子平日聪明才慧,流辈不及。今虽死矣,岂可混同凡人,便絶音嚮。”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3).江名。 黑龙江 汇合 松花江 后到 乌苏里江 口一段的别名。因 松花江 含沙较多,江水北黑南黄,经久始混,故名。 清 纳兰性德 《盛京》诗:“山连 长白 秀,江入 混同 清。” 清 杨宾 《纳木窝稽》诗:“跋涉过 混同 ,所歷已奇峭。” 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 混同江 东二千里之地,徒以无人开垦,广远荒凉,置同甌脱。” ——《漢語大詞典》
江外 jiāng wài
江 南。从中原人看来,地在 长江 之外,故称。《三国志·魏志·王基传》:“率合蛮夷以攻其内,精卒劲兵以讨其外,则 夏口 以上必拔,而 江 外之郡不守。”《魏书·董峦传》:“ 峦 ,字 仲舒 , 营阳 人。 真君 末,随父南叛。虽长自 江 外,言语风气犹同华夏。”《南史·陈纪下·后主》:“﹝ 隋文帝 ﹞乃送璽书,暴 后主 二十恶。又散写詔书,书三十万纸,徧喻 江 外。” 清 顾炎武 《真州》诗:“击楫来 江 外,扬帆上旧京。”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 古同“恺”,快乐。
- 古同“凯”,胜利的。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曹 cáo《國語辭典》
曹 [ cáo ]
名- 古代訴訟時,稱原告和被告兩方為「兩曹」。
- 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部門或官職。《續漢書志·第二六·百官志三》:「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文明小史·第七回》:「現在的人,都把知府看得是個閑曹。」
- 群眾、同伴。《左傳·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絞虐其輿臣,使曹逃。」唐·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三首之一:「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
- 國名。周代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西部。
- 姓。如三國時魏有曹植。
- 等輩、儕類。如:「爾曹」、「吾曹」、「女曹」。《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
- 共同、一齊。《國語·周語下》:「且民所曹好,鮮其不濟也。」
翰 hàn《國語辭典》
翰 [ hàn ]
名- 一种身上有五彩羽毛的山鸡。《说文解字·羽部》:「翰,天鸡也,赤羽。」也称为「锦鸡」。
- 长而坚硬的羽毛。《广韵·去声·翰韵》:「翰,鸟羽也。」元·戴侗《六书故·卷一九·动物》:「羽之彊者曰翰。」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纤罗为缨,饰以翠翰。」
- 毛笔。如:「翰墨」、「挥翰」。《文选·潘岳·秋兴赋》:「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唐·李善·注:「翰,笔毫也。」
- 文词、文章、书信等。如:「文翰」、「书翰」、「篇翰」、「华翰」。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 文才。《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臧荣绪传》:「其有史翰,欲令入天禄。」
- 白色的马。《礼记·檀弓上》:「戎事乘翰,牲用白。」汉·郑玄·注:「翰,白色马也。」
- 栋梁。《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汉·郑玄·注:「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通「干」。
- 姓。如春秋时曹国有翰胡。
- 高飞。汉·扬雄《太玄经·卷三·应卦》:「龙翰于天,贞栗其鳞。」
守 shǒu《國語辭典》
守 [ shǒu ]
名- 官职、职责。《汉书·卷三○·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官守所拘,功名在念,岂饮酒。」
- 职官名。古代一郡的行政长官。如:「郡守」、「太守」。
- 节操、品性。如:「操守」。《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 姓。如宋代有守恭。
- 防卫、保护。如:「防守」、「驻守」、「坚守」。
- 保持、坚持。如:「守信」、「守节」、「墨守成规」、「守身如玉」。
- 遵行。如:「恪守」、「守法」、「遵守」、「守规律」。
- 等待。如:「守候」、「独守」、「守岁」、「空守一夜」。
- 依赖、依傍。《水浒传·第一八回》:「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守 [ shòu ]
- 通「狩」。
幽州 yōu zhōu
(1).亦作“ 幽洲 ”。古九州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 幽州 。”《尔雅·释地》:“ 燕 曰 幽州 。”“ 燕 ”指 战国 燕 地,即今 河北 北部及 辽宁 一带。《书·舜典》:“流 共工 于 幽洲 。” 孔 传:“象恭滔天,足以惑世,故流放之 幽洲 北裔。”
(2).州名。 汉武帝 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 东汉 治所在 蓟县 (今 北京 城西南)。辖境相当今 河北 北部及 辽宁 等地。 ——《漢語大詞典》
(2).州名。 汉武帝 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 东汉 治所在 蓟县 (今 北京 城西南)。辖境相当今 河北 北部及 辽宁 等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