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公卿 gōng qīng
(1).三公九卿的简称。《仪礼·丧服》:“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汉书·陈宠传》:“及 竇宪 为大将军征 匈奴 ,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 刘师培 《悲佃篇》:“试徵之 周代 天子立官,自公卿至胥徒,约五万九千四百餘人。”
(2).泛指高官。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始元 元年,春二月。黄鵠下 建章宫 太液池中,公卿上寿。”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公卿委累,贤彦駢繁。”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为君子矣,虽不为公卿,无害也;为公卿而不足为君子,其如公卿何。” 严复 《和荆公〈贾生〉》诗:“赋鹏深情人不解,祇言未得作公卿。”
(3).指丈夫。《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待公卿迴故日,容颜憔悴,彼此何如。” 蒋礼鸿 曰:“‘公卿’指丈夫,这和阿曹婆词称丈夫为‘君王’相同。俗文学里的所谓‘官人’,实际和公卿的意义也相同。”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漢語大詞典》
(2).泛指高官。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始元 元年,春二月。黄鵠下 建章宫 太液池中,公卿上寿。”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公卿委累,贤彦駢繁。”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为君子矣,虽不为公卿,无害也;为公卿而不足为君子,其如公卿何。” 严复 《和荆公〈贾生〉》诗:“赋鹏深情人不解,祇言未得作公卿。”
(3).指丈夫。《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待公卿迴故日,容颜憔悴,彼此何如。” 蒋礼鸿 曰:“‘公卿’指丈夫,这和阿曹婆词称丈夫为‘君王’相同。俗文学里的所谓‘官人’,实际和公卿的意义也相同。”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漢語大詞典》
北去
唐 严维 一公新泉 山下新泉出,泠泠北去源。
唐 许浑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唐 刘沧 送友人游蜀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元 贡奎 枪竿岭 直随山北去,却背雁南飞。
元 杨载 冬至次韵张宣抚二首 其一 北去关河远,南归岁月长。
《韵府拾遗 御韵》:易林俛首衔枚低头北去 ——《骈字类编》
唐 许浑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唐 刘沧 送友人游蜀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元 贡奎 枪竿岭 直随山北去,却背雁南飞。
元 杨载 冬至次韵张宣抚二首 其一 北去关河远,南归岁月长。
《韵府拾遗 御韵》:易林俛首衔枚低头北去 ——《骈字类编》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低眉 dī méi
(1).低着头。 唐 白居易 《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説尽心中无限事。”《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 隋 阳玠松 《谈薮·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茅盾 《过封锁线》:“他低眉说着,长睫毛又一动,神情象一个害羞的女孩子。”
(2).谦卑顺服貌。《抱朴子·刺骄》:“低眉屈膝,奉附权豪。”《太平御览》卷五○二引 晋 王隐 《晋书》:“人或説之使仕, 仲御 勃然作色,谓之曰:‘我安能随俗低眉下意乎?’” 清 朱彝尊 《赠许容》诗:“低眉强随抱关吏,失足几陷蛟人宫。”
(3).抑郁不伸貌;愁苦貌。 唐 韩翃 《送郑员外》诗:“要路眼青知己在,不应穷巷久低眉。” 清 汪懋麟 《喜汤西厓至京》诗:“安能鬱鬱常低眉,苦被时贤较清浊。” ——《漢語大詞典》
(2).谦卑顺服貌。《抱朴子·刺骄》:“低眉屈膝,奉附权豪。”《太平御览》卷五○二引 晋 王隐 《晋书》:“人或説之使仕, 仲御 勃然作色,谓之曰:‘我安能随俗低眉下意乎?’” 清 朱彝尊 《赠许容》诗:“低眉强随抱关吏,失足几陷蛟人宫。”
(3).抑郁不伸貌;愁苦貌。 唐 韩翃 《送郑员外》诗:“要路眼青知己在,不应穷巷久低眉。” 清 汪懋麟 《喜汤西厓至京》诗:“安能鬱鬱常低眉,苦被时贤较清浊。” ——《漢語大詞典》
世事 shì shì
(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郑玄 注:“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 孙诒让 正义:“事谓道艺曲艺之等,四民皆有之。”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有一曰世事。” 孙诒让 正义引 蒋载康 云:“世事,累世专业相传,凡巫、医、卜筮诸艺事。”
(3).时事;世上的事。《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 帝嚳 ,下道 齐桓 ,中述 汤 武 ,以刺世事。” 宋 陆游 《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叶紫 《星》第三章一:“他们在那坟堆上抽烟,谈世事,他们向着太阳扪老虱婆。”
(4).世务;尘俗之事。《文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李善 注:“世务纷浊,以喻尘埃。”《晋书·阮籍传》:“ 籍 本有济世志,属 魏 晋 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 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清 刘大櫆 《樵髯传》:“其言 武夷 九曲 ,幽絶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 虽不涉学,善於世事, 王弘 、 谢晦 、 江夷 之徒,皆相知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 杨温 道:‘復员外, 温 在家,世事不会,只会使棒。’”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不晓人事》:“ 李长源 虽高才,然不通世事,傲岸多怒,交游多畏之。” 徐迟 《祁连山下》四:“那些国民党分子把他请来,是别有用心的。我们的画家再不懂世事,也立刻识破了他们的企图。”
(6).大势。《北齐书·王纮传》:“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復兴兵极武,出顿 江 、 淮 ,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知世事已去,意欲遂幸 永嘉 ,羣臣皆不愿从。”
(7).局面。 孙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崔骨碌 听了,摇头晃脑的说:‘八路军的世事越闹越旺,比早先我在的工夫可厉害多啦!’”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 陕北 红军闹革命,起初只有两支破枪三颗子弹,还有一颗塌火的,如今多大世事了!” ——《漢語大詞典》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有一曰世事。” 孙诒让 正义引 蒋载康 云:“世事,累世专业相传,凡巫、医、卜筮诸艺事。”
(3).时事;世上的事。《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 帝嚳 ,下道 齐桓 ,中述 汤 武 ,以刺世事。” 宋 陆游 《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叶紫 《星》第三章一:“他们在那坟堆上抽烟,谈世事,他们向着太阳扪老虱婆。”
(4).世务;尘俗之事。《文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李善 注:“世务纷浊,以喻尘埃。”《晋书·阮籍传》:“ 籍 本有济世志,属 魏 晋 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 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清 刘大櫆 《樵髯传》:“其言 武夷 九曲 ,幽絶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 虽不涉学,善於世事, 王弘 、 谢晦 、 江夷 之徒,皆相知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 杨温 道:‘復员外, 温 在家,世事不会,只会使棒。’”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不晓人事》:“ 李长源 虽高才,然不通世事,傲岸多怒,交游多畏之。” 徐迟 《祁连山下》四:“那些国民党分子把他请来,是别有用心的。我们的画家再不懂世事,也立刻识破了他们的企图。”
(6).大势。《北齐书·王纮传》:“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復兴兵极武,出顿 江 、 淮 ,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知世事已去,意欲遂幸 永嘉 ,羣臣皆不愿从。”
(7).局面。 孙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崔骨碌 听了,摇头晃脑的说:‘八路军的世事越闹越旺,比早先我在的工夫可厉害多啦!’”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 陕北 红军闹革命,起初只有两支破枪三颗子弹,还有一颗塌火的,如今多大世事了!” ——《漢語大詞典》
兴亡(興亡)xīng wáng
(1).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局势的变迁。《书·太甲下》:“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故吾按《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於前世之兴亡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东周列国志》第一回:“英雄五霸闹 春秋 ,顷刻兴亡过手!”
(2).专指衰亡。 唐 杜甫 《壮游》诗:“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唐 罗邺 《登凌歊台》诗:“高臺今日竟长閒,因想兴亡自惨颜。” 清 秋瑾 《宝剑歌》:“世无平权祗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 ——《漢語大詞典》
(2).专指衰亡。 唐 杜甫 《壮游》诗:“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唐 罗邺 《登凌歊台》诗:“高臺今日竟长閒,因想兴亡自惨颜。” 清 秋瑾 《宝剑歌》:“世无平权祗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 ——《漢語大詞典》
付 fù《國語辭典》
付 [ fù ]
动- 授予、交给。如:「交付」、「托付」。《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 支出钱财。如:「付款」、「付帐」、「缴付」。
- 量词。计算成组成套物品的单位。如:「一付眼镜」、「两付碗筷」。通「副」。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