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齐乐正应尔,沛儿安在哉。

岳珂宋代〕《排湾遇风对岸即彭泽旧县二首 其一

隐约山藏雾,砰𥔀地起雷。黑风吹海立,白雨过江来。

齐乐正应尔,沛儿安在哉。雄雌谁与辨,试上楚王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齐 ( 齊 ) qí/jì/zī/zhāi
齐 [ qí ]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
  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
  3.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
  4. 全;完全:~全。人到~了。
  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6.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齐 [ jì ]
  1.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后作“剂”。
  2. 药剂:处~不过数种。后作“剂”。
  3. 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
  4. 成功;成熟:事能得~。后作“济”。
齐 [ zī ]
  1. 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齐 [ zhāi ]
  1. 同“斋”。
  2. 斋戒:~三日而后行。
  3. 庄敬:~庄。~严。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尔 ( 爾 ) ěr
      尔 [ ěr ]
      1.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2. 如此:偶~。不过~~。
      3. 那,其(指时间):~时。~后。
      4. 而已,罢了(亦作“”):“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5. 词尾,相当于“”、“”:卓~。率~(轻易地)。
      沛 pèi《國語辭典》

      沛 [ pèi ]

      1. 水草叢生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下》:「園囿、汙地,沛澤多而禽獸至。」《管子·揆度》:「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
      2. 參見「沛縣 」條。
      3. 姓。如商代子姓國有沛氏。
      1. 旺盛、盛大。如:「充沛」。《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 興之矣。」宋·文天祥〈正氣歌〉:「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1.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哉 zāi《國語辭典》

      哉 [ zāi ]

      1.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1.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2.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大哉中华!」。《文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3. 表示悲哀的语气。如:「呜呼哀哉!」
      4. 表示肯定的语气。《左传·宣公十一年》:「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
      5. 吴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比仔从前省得多哉。」同「了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