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秦山忽破碎,流落随丘墟。

文天祥宋代〕《京湖两淮第二十七

荆扬风土暖,大城铁不如。
秦山忽破碎,流落随丘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破碎流落丘墟

秦 qín《國語辭典》

秦 [ qín ]

  1. 朝代名。参见「秦朝 」条。
  2. 大陆地区陕西省的简称。
  3. 姓。如宋代有秦观。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破碎 pò suì
(1).毁坏;破损碎裂。《荀子·法行》:“《诗》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瓠子河》:“ 中山夫人祠 南,有 仲山甫 冢,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碎畧尽。”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鲁迅 《野草·过客》:“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着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2).溃散。《墨子·兼爱中》:“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
(3).割裂;肢解。《汉书·夏侯胜传》:“ 建 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隋书·经籍志三》:“小人为之,则坏大为小,削远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 宋 范仲淹 《尹师鲁〈河南集〉序》:“其间甚者专事藻饰,破碎大雅,反谓古道不适於用,废而弗学者久之。” 清 恽敬 《驳朱锡鬯书〈杨太真外传〉后》:“检讨生平多颠倒旧闻,以就己説。然此风盖 宋 汉 大儒所不免,以致羣经破碎,后学迷误。”
(4).零碎残缺。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稿》第三章:“大多数作品只是粗陈梗概,甚至显得破碎支离。”
(5).毁灭;破灭。《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自 河内 迁为 南阳 太守,闻 寧成 家居 南阳 ……至郡,遂案 寧氏 ,尽破碎其家。”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近者三姦悉破碎, 羽窟 无底幽黄能。” 巴金 《秋》四:“还是这一个现实的世界, 觉新 和 枚少爷 的梦破碎了。”
(6).破成碎块;使成为零碎的。如:这台破碎机一天可以破碎几吨矿石?  ——《漢語大詞典》
流落 liú luò
(1).漂泊外地,穷困失意。 唐 钱起 《秋夜作》诗:“流落四海间,辛勤百年半。”《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潘华 流落他乡,不知下落。”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我们是 兴平 二年一同流落到这里来的,在这里同住了十二年了。”
(2).流失在外。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二砚今亦流落,不知所在,良可嘆惜。”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城东掌录》:“稿甫成而得疾奄逝,其书竟不知流落何所。”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命令 两江 总督、 江苏 浙江 巡抚,向各书贾客书船,探索各大藏书家书籍流落何方。”
(3).犹沦落。《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妻子诉道:‘丈夫薄倖,宠娼弃妻,若留女儿与他,日后也要流落为娼了。’”《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又想到自己好好一个良家女子,怎样流落得这等下贱形状,倒不如死了的乾浄。”
(4).衰落。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 卫种 《〈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昔 西班牙 民族,尝雄飞於世界,其后不竞, 美 西 之战,遂蒙失败,论者究其教育衰頽,故国势流落。”
(5).犹留落。际遇不好,无所遇合。 唐 刘长卿 《送李中丞之襄州》诗:“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六:“﹝ 郑顾道 ﹞在馆阁,十年不迁,人皆叹其流落,而 顾道 晏然无求进之意。”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下石钟山 有阁……游览之地,于斯为最,乃其地为公所,荒芜不治,北牖下有槽櫪,马矢堆积,令人叹絶,此与才士流落不偶者何异。”  ——《漢語大詞典》
随 ( 隨 ) suí
随 [ suí ]
  1. 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 )。~身。~喜。~波逐流。~行(hāng )就市。
  2. 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3. 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4. 像:他长得~他父亲。
  5. 姓。
丘墟(坵墟)qiū xū
亦作“丘虚”。
(1).废墟,荒地。《管子·八观》:“众散而不收,则国为丘墟。”《史记·李斯列传》:“ 紂 杀亲戚、不听諫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后汉书·窦融传》:“自兵起以来,转相攻击,城郭皆为丘墟,生人转入沟壑。” 宋 秦观 《代程给事乞祝圣表》:“楼观宫室,化为丘墟。” 柯灵 《香雪海·春节书红》:“但这浮华富丽的城市已化为劫灰零落的丘墟。”
(2).形容荒凉残破。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丘墟,而高其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遂使 神州 陆沈,百年丘墟, 王夷甫 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明 沈鲸 《双珠记·吉筵叙故》:“兵荒极矣,城郭丘墟,靡有孑遗。” 章炳麟 《讨满洲檄》:“遂启 蒙古 宰割 赤县 ,则我中华始丘墟为亡国。”
(3).山陵之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橜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丘坟”。《文选·王褒〈洞箫赋〉》:“原夫簫干之所生兮,于 江 南之丘墟。” 李善 注:“《丹阳记》曰‘ 江寧县 慈母山 临 江 生簫竹管’。 王褒 赋云‘于 江 南之丘墟’,即此处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其地丘墟,井深数丈。”
(4).泛指大地。 晋 郭璞 《井赋》:“独星陈於丘墟兮,越百代而犹在。”
(5).陵墓;坟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 宋 陆游 《叹老》诗:“朋儕什九堕丘墟,自笑身如脱网鱼。”
(6).堆垄不平貌。
(7).形容状貌魁伟。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公状貌丘墟,风神磊落。”
(8).中医学名词。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胆原丘墟,肝蠡沟。”原注:“足少阳胆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医宗金鉴·胆经分寸歌》:“踝上三寸是悬钟,丘墟踝前陷中取。”原注:“从悬钟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丘墟穴也。”
(1).废墟;成为废墟。《封神演义》第六回:“眼见七庙不守,社稷坵墟,我何忍见!” 田野 《怒吼了的胶东》:“虽然这村庄是变成了坵墟,其实,这更是一颗仇恨的种子呀!”
(2).坟墓。 清 席镐 《除夕感怀亡弟湘北》诗:“弟兄我七人,强半归坵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