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层阿(層阿)céng ā
重迭的或高耸的山冈。 南朝 梁 沈约 《从军行》:“江颸鸣迭屿,流云照层阿。” 唐 张九龄 《贺给事尝诣蔡起居郊馆有诗因命同作》:“记言闻直史,筑室面层阿。”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杂感》诗之八:“我家近 南阳 ,菊种满层阿。” ——《漢語大詞典》
翳 yì《國語辭典》
翳 [ yì ]
名- 用羽毛制成的车盖。《说文解字·羽部》:「翳,华盖也。」《晋书·卷二五·舆服志》:「戎车,驾四马,天子亲戎所乘者也。载金鼓、羽旗、幢翳。」
- 供作蔽覆的东西。《管子·小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垒,兵不解翳。」唐·曹松〈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
- 一种瞳孔为白膜所蒙蔽,以致无法看清东西的眼疾。宋·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诗:「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 隐藏、隐居。《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七》:「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宁抱道怀贞,潜翳海隅。」
- 遮蔽。《楚辞·刘向·九叹·远逝》:「阜隘狭而幽险兮,石㟥嵯以翳日。」唐·刘禹锡〈磨镜篇〉:「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
- 摒弃。《国语·周语下》:「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新唐书·卷一五六·李元谅传》:「元谅培高浚渊,身执苦与士卒均,菑翳榛莽,辟美田数十里。」
翳 [ yī ]
- (一)之又音。
寒树(寒樹)hán shù
寒天的树木;冷清凋残的树林。诗文中常以衬托冷落与萧条的环境气氛。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刘太尉伤乱》:“千里何萧条,白日隐寒树?” 唐 韦应物 《送崔叔清游越》诗:“远水带寒树, 閶门 望去舟。” 前蜀 牛希济 《临江仙》词:“峭碧参差十二峯,冷烟寒树重重。” ——《漢語大詞典》
平楚 píng chǔ
(1).谓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 南朝 齐 谢朓 《宣城郡内登望》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唐 李商隐 《访隐》诗:“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平林》:“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 鲁迅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2).犹平野。 宋 文天祥 《汶阳道中》诗:“平楚渺四极,雪风迷远天。” 清 冯桂芬 《劝树桑议》:“西北诸省千百里,弥望平楚,莫不宜桑。” ——《漢語大詞典》
(2).犹平野。 宋 文天祥 《汶阳道中》诗:“平楚渺四极,雪风迷远天。” 清 冯桂芬 《劝树桑议》:“西北诸省千百里,弥望平楚,莫不宜桑。” ——《漢語大詞典》
暧 ( 曖 ) ài
暧 [ ài ]
- 日光昏暗:~~。~昧(❶幽暗;❷态度、用意不明朗;❸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
- 隐蔽。
希微 xī wēi
(1).《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河上公 注:“无声曰希,无形曰微。”后因以“希微”指空寂玄妙或虚无微茫。 晋 陆云 《荣启期赞》:“泝怀玄妙之门,求意希微之域。”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徘徊茫昧,翱翔希微。” 前蜀 杜光庭 《胡常侍修黄箓斋词》:“臣闻妙本希微,至真虚寂,运神功而化育,陶品物以生成。”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
(2).指名声和形迹。《南史·隐逸传序》:“若道义内足,希微两亡,藏景穷巖,蔽名愚谷,解桎梏於仁义,示形神於天壤,则名教之外别有风猷。”
(3).微明;隐约不明。《晋书·隐逸传·陶潜》:“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按,希,《文选·陶潜〈归去来辞〉》作“熹”。 宋 苏轼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4).谓平淡无奇。 宋 真德秀 《赠萧长夫序》:“以琴来謁者甚众,静而听之,大抵厌古调之希微,夸新声之奇变,使人喜欲起舞,悲欲涕零,求其所谓淳古淡泊者,殆不可得。”
(5).稀疏微细。 唐 贾登 《奉和圣制喜雨赋》:“其始至也,歷乱希微,雾杂烟霏。”
(6).指些微,很少。 清 周亮工 《祭汀州司李若羲卢公文》:“公邃于理学,义命自安,未尝有希微怨懟之色。” ——《漢語大詞典》
(2).指名声和形迹。《南史·隐逸传序》:“若道义内足,希微两亡,藏景穷巖,蔽名愚谷,解桎梏於仁义,示形神於天壤,则名教之外别有风猷。”
(3).微明;隐约不明。《晋书·隐逸传·陶潜》:“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按,希,《文选·陶潜〈归去来辞〉》作“熹”。 宋 苏轼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4).谓平淡无奇。 宋 真德秀 《赠萧长夫序》:“以琴来謁者甚众,静而听之,大抵厌古调之希微,夸新声之奇变,使人喜欲起舞,悲欲涕零,求其所谓淳古淡泊者,殆不可得。”
(5).稀疏微细。 唐 贾登 《奉和圣制喜雨赋》:“其始至也,歷乱希微,雾杂烟霏。”
(6).指些微,很少。 清 周亮工 《祭汀州司李若羲卢公文》:“公邃于理学,义命自安,未尝有希微怨懟之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