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皇王著姓复炎图,此是中兴受命符。

文天祥宋代〕《天下赵

皇王著姓复炎图,此是中兴受命符。
独向迎鸾呈瑞字,为言艺祖有灵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皇王著姓炎图中兴受命

皇王 huáng wáng
指古圣王。后亦泛指皇帝。《诗·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 毛 传:“皇,大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皇王施令,寅严宗誥。”《新唐书·刘蕡传》:“虽臣之愚,以为未极教化之大端,皇王之要道。” 宋 范仲淹 《六官赋》:“克勤于邦,致皇王之道。”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古事相类》:“ 魏 东阿王 见 邯郸淳 先傅粉裙襦,诵俳优小説数千言,继乃正衣冠与论皇王大道。”豫剧《卷席筒》第一场:“闻听今春皇王开科,孩儿近日在家温习功课,准备进京赴考,望爹爹莫怪!”  ——《漢語大詞典》
著姓
有显著名声的家族;使姓氏显著  ——《整理自网络》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炎图(炎圖)yán tú
指因火德而兴的帝业。《宋史·乐志八》:“神之言归,化斯有光;相我炎图,万世无疆。”参见“ 炎祚 ”。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中兴(中興)zhōng xīng
(1).中途振兴;转衰为盛。《诗·大雅·烝民序》:“任贤使能, 周 室中兴焉。”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 太原 中,三 张 二 陆 、两 潘 一 左 ,勃尔復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宋 王观国 《学林·中兴》:“中兴者,在一世之间,因王道衰而有能復兴者,斯谓之中兴。”特指恢复并非由本人失去的帝位。
(2).特指恢复并非由本人失去的帝位。 宋 陆游 《南唐书·萧俨传》:“ 儼 独建言:帝王,己失之,己得之,谓之反正;非己失之,自己復之,谓之中兴。”
(3).偏安的讳称。《宋书·谢灵运传论》:“在 晋 中兴,玄风独善。”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南 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覊旅。”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嘉定宝玺》:“中兴以来冠盖云集,英俊日盛。”《宣和遗事》前集:“在后 高宗 中兴,定都 杭州 ,盖将前定之数,亦非偶然也。”  ——《漢語大詞典》
受命 shòu mìng
(1).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称受命于天以巩固其统治。《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 宋 苏轼 《策别十八》:“昔 周 之兴, 文王 、 武王 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於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 明 吴骐 《汉昭烈》诗:“名儒 卢 郑 久周旋,正值黄星受命年。”
(2).泛指接受任务、命令。《仪礼·士冠》:“筮人执筴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於主人。”《孟子·离娄上》:“ 齐景公 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絶物也。’” 朱熹 集注:“受命,听命於人也。” 毛泽东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 太行山 庞炳勋 集团军是受命专门反共的。”
(3).特指受君主之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石恶 将会 宋 之盟,受命而出。”《史记·项羽本纪》:“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 宋 王安石 《上相府书》:“伏惟阁下方以古之道治天下,而某之不肖,幸以此时窃官于朝,受命佐州。”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王 魏 为东宫之臣,受命於 高祖 也。”
(4).犹受教。《晏子春秋·谏上六》:“公( 齐景公 )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南朝 宋 颜延之 《白鹦鹉赋》:“思受命於黄髮,独含辞而採言。”
(5).获得生命。《庄子·德充符》:“受命於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平脉》:“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
(6).授命,牺牲生命。 明 李贽 《读史·张千载》:“﹝ 张千载 ﹞又密造一櫝, 文山 受命日,即藏其首。”  ——《漢語大詞典》
符 fú《國語辭典》

符 [ fú ]

  1. 古代用为凭信的器物,刻字在竹、木、金、玉、铜之上,剖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以为征信。如:「虎符」。《史记·卷八·高祖纪》:「乃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
  2. 文件、凭证。北齐·颜之推《冤魂志·徐铁臼》:「我母诉怨于天,今得天曹符,来取铁杵。」
  3. 祥瑞的征兆。《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等纪·赞曰》:「抑没祥符,登显时德。」
  4. 标记、记号。如:「音符」、「符号」。
  5. 一种道士用来避邪、驱使鬼神的神秘文字。如:「符咒」。《抱朴子·内篇·登陟》:「带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
  6. 姓。如唐代有符令奇。
  1. 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实相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