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两山如伏猊,波面忽引首。
江形若瓢然,此山乃其口。
往读西归志,一一未深剖。
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偻。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
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
江形若瓢然,此山乃其口。
往读西归志,一一未深剖。
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偻。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
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妙 miào《國語辭典》
妙 [ miào ]
形- 美好。如:「美妙」、「絕妙好辭」。《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宋·蘇軾〈紅梅〉詩三首之二:「也知造物含深意,故與施朱發妙姿。」
- 神奇、奇巧。如:「巧妙」、「奇妙」、「奧妙」、「玄妙」、「微妙」。
- 有趣的。如:「這個點子真妙!」
- 幼小。漢·王符《潛夫論·思賢》:「皇后兄弟,主婿外孫,年雖童妙,未脫桎梏」唐·錢起〈送傅管記赴蜀軍〉詩:「賜璧腰金應可料,才略縱橫年且妙。」
- 精微深奧的事理。《老子·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唐·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故老氏觀妙,顏氏知幾。」
- 姓。如明代有妙齡。
哉 zāi《國語辭典》
哉 [ zāi ]
副-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大哉中华!」。《文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表示悲哀的语气。如:「呜呼哀哉!」
- 表示肯定的语气。《左传·宣公十一年》:「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
- 吴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比仔从前省得多哉。」同「了 」。
写物(寫物)xiě wù
描绘人或物。 唐 王蔼 《祖二疏图记》:“ 吴郡 顾生 能写物,笔下状人,风神情度,甚得其态。” 唐 曹邺 《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诗:“自怜不羈者,写物心常简。” 宋 曾巩 《齐州杂诗》序:“虽病不饮酒,而间为小诗,以娱情写物,亦拙者之适也。” ——《漢語大詞典》
功 gōng《國語辭典》
功 [ gōng ]
名- 勋劳。如:「立功」、「歌功颂德」。《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 事情、工作。如:「功亏一篑」。《史记·卷八二·田单传》:「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北史·卷一一·隋高祖文帝本纪》:「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岁役功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 成效。如:「事半功倍」、「徒劳无功」。《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成就、事业。如:「丰功伟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 工夫。如:「用功」、「练功」。唐·韩愈〈答殷侍御书〉:「一来应举,事随日生,虽欲加功,竟无其暇。」
- 一种丧服。参见「功服 」条。
- 物理上称施于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施力方向所移动距离的乘积为「功」。
万 ( 萬 ) wàn/mò《國語辭典》
万 [ mò ]
- 參見「万俟 」條。
像 xiàng《國語辭典》
像 [ xiàng ]
名- 形貌、模样。《淮南子·主术》:「此皆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元·王实甫《西厢记 ·第一本·第四折》:「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
- 人物的图画或雕塑。如:「人像」、「画像」、「雕像」。
- 相似。如:「他的眼睛像父亲。」汉·王充《论衡·非韩》:「作为操止,像类贤行,以取升进。」
- 如、比如,推测或譬喻之词。如:「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可靠。」、「像今天的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动-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名-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覆 fù《國語辭典》
覆 [ fù ]
动- 翻倒、倾倒。如:「车翻覆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论语·子罕》:「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前车覆,后车诫。」
- 反转。如:「反复无常」、「翻来覆去」。
- 毁灭、消灭。如:「倾覆」、「颠覆」。《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
- 回、还。如:「答覆」、「复信」。《文明小史·第二九回》:「这时逢瓜代回国,到京复命,请假修墓来的。」同「复 」。
- 详察。《旧唐书·卷一一○·邓景山传》:「以镇抚纪纲为己任,检覆军吏隐没者。」
- 遮盖。如:「覆盖」。《庄子·德充符》:「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聊斋志异·卷五·阳武侯》:「见舍上鸦鹊群集,竞以翼覆漏处。」
- 隐藏、埋伏。《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魏书·卷八九·酷吏传·李洪之传》:「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
- 重、再。如:「重覆」。同「复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