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条脊骨鍊纯刚,撑天拄地更无二。

释印肃宋代〕《因道友说陈抟打睡警之

日当午,有巴鼻,莫似这汉打瞌睡。精魄沉滞识神牵,堕入三途难出离。

我这里,不如是,眼若不睡诸梦除。端然静坐没牵缠,纵横自在无萦系。

学道人,生惭愧,普庵万劫眼不闭。鼻孔连天叫大哥,海纳细流通大意。

劝君修,休退志,坐断乾坤无别义。一条脊骨鍊纯刚,撑天拄地更无二。

这光明,全体是,充满山河崇富贵。明月堂堂皎碧天,绝待灵明撒手去。

一事无心了便休,祖门一句普天取。离相非空无别是,无声之乐响啾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条脊骨撑天拄地无二

一条(一條)yī tiáo
(1).谓相连相通。《庄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2).表数量。用于分列的项目或计量条状的东西。 汉 王充 《论衡·自记》:“ 韩非 之书,一条无异,篇以十第,文以万数。” 唐 孟郊 《送李尊师玄》诗:“头冠两片月,肩披一条云。” 唐 李洞 《毙驴》诗:“三尺焦铜背残月,一条藜杖卓寒烟。”《朱子语类》卷四:“此一条论得甚分明。”
(3).犹一股。《宣和遗事》前集:“一条忿气,怒髮衝冠,将起一柄刀,把 阎婆惜 吴伟 两个杀了。”  ——《漢語大詞典》
脊骨 jǐ gǔ
人和脊椎动物背部中间的骨头。《北史·西域传·漕国》:“祠前有一鱼脊骨,有孔,中通马骑出入。” 宋 黄庭坚 《题竹尊者轩》诗:“平生脊骨硬如铁,听风听雨随宜説。”《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背骨》:“背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  ——《漢語大詞典》
鍊 liàn《國語辭典》

炼 [ liàn ]

  1. 用火烧或高温加热等方法,使物质去除杂质,变得精纯或坚硬。《抱朴子·内篇·金丹》:「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元史·卷一○四·刑法志三》:「诸出铜之地,民间敢私炼者禁之。」通「炼」。
  2. 用火久熬,炮制药石。《文选·江淹·杂体诗·王征君》:「炼药瞩虚幌,泛瑟卧遥帷。」通「炼」。
  3. 斟酌字句使美好精确。如:「炼字」。唐·杜荀鹤〈闲居书事〉诗:「鬓白祗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4. 训练、磨练。如:「锻炼」。《抱朴子·内篇·金丹》:「服此二物,炼人身体。」唐·孟郭〈小隐吟〉:「炼性静栖白,洗情深寄玄。」
  1. 金属环相连而成的绳状物。如:「铁炼」、「锁炼」。
纯 ( 純 ) chún
纯 [ chún ]
  1. 专一不杂:~粹。~然。单~。~金。~铜。~正。~净。~熟。~度。
  2. 丝:“子曰:‘麻冕,礼也;今也~,俭,吾从众’”。
  3. 大:~嘏(极大的福分)。
  4. 人品的美好:~朴。~真。~厚。~笃。~洁。~稚。
刚 ( 剛 ) gāng
刚 [ gāng ]
  1. 硬,坚强,与“”相对:~强。~直。~烈。~劲(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健。~毅。~决。~正不阿(ē)。~愎自用。
  2. 恰好,恰巧:~~(a.恰好;b.才)。~好。
  3. 才:~才。~来就走。
  4. 姓。
撑天拄地 chēng tiān zhǔ dì
亦作“撑天拄地”。 犹言顶天立地。《朱子全书》卷九:“圣人只是常欲扶持这箇道理,教他撑天拄地。”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无二(無二)wú èr
(1).谓没有异心。《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
(2).独一无二。《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诛 成安君 ,徇 赵 ,脇燕,定 齐 ,南摧 楚 人之兵二十万,东杀 龙且 ,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汉书·谷永传》:“将军履上将之位,食膏腴之都,任 周召 之职,拥天下之枢,可谓富贵之极,人臣无二。” 汉 王充 《论衡·恢国》:“前世龙见不双,芝生无二,甘露一降。”
(3).没有两样,相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个秀才情知是他父亲被害了……次日到街上往来察听,三三两两几处説来,一般无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諦视布灰之处,手迹足迹,宛然与生时无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