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

黄庭坚宋代〕《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成王小心似文武,周召何妨略不同。
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须门下实用人材至公

不须(不須)bù xū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门下(門下)mén xià
(1).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有 冯諼 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 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窃慕大王之义,復为门下之宾。”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洲公诗》:“自袓及孙,受业门下者三世。”
(2).食客;门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门下闻之,半去 平原君 ,归公子。”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宾接门下,推举人士,侍侧无虚口。”《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是 杜 府太老爷累代的门下,我父子两个受太老爷多少恩惠。”
(3).门生;弟子。《淮南子·道应训》:“ 公孙龙 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适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怀暉 也是 道一 的门下,其书今不传了。”
(4).官名。《南齐书·百官志》:“ 永元 三年, 东昏 南郊,不欲亲朝士,以主璽陪乘,前代未尝有也。侍中呼为门下。亦置令史。领官如左:给事黄门侍郎。亦管知詔令,世呼为小门下。”《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 王宪 ﹞领选曹事,兼掌门下。” 胡三省 注:“门下,侍中、常侍、给事黄门之职。”
(5).见“ 门下省 ”。
(6).犹阁下。对人的尊称。 宋 朱熹 《与江东陈帅书》:“不审高明何以处此? 熹 则窃为门下忧之,而未敢以为贺也。”《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倘得门下做个盟主,可择日便离此间,沿途杀掠回去。” 明 陈士元 《俚言解》卷一:“致书称门下,犹言阁下、殿下、麾下、节下、座下、足下之类。古之贵人殿阁门下有謁者……不敢斥言尊贵,故呼其门下足下诸人。”
(7).犹门第。 元 关汉卿 《鲁斋郎》楔子:“被论人有势权,原告人无门下。”参见“ 门第 ”。  ——《漢語大詞典》
实用(實用)shí yòng
(1).实际使用价值。《商君书·农战》:“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説者。説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北史·崔浩传》:“ 姚兴 好养虚名而无实用,子 泓 又病,众叛亲离。” 宋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此有器械之虚名,而无器械之实用也。”《水浒传》第九一回:“国家费尽金钱,竟无一毫实用。” 清 唐甄 《潜书·无助》:“今人穷经,好为创见,而无实用,是为诬经,吾不欲取而观之矣。”
(2).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如:这东西美观、大方、实用。
(3).实际使用;实际应用。《南齐书·褚渊传》:“是年虏动,上欲发王公以下无官者从军, 渊 諫以为无益实用,空致扰动,上乃止。” 唐 韩愈 《答窦秀才书》:“遂发愤篤专於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於空言,而不适於实用。”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诸子﹞悉股肱之材,非如后世文人艺士,苟依托空谈,亡裨实用者也。” 丁玲 《韦护》第三章五:“他不去叱责他们,他知道他们没有别的,只有一副最切实用的简单头脑。”  ——《漢語大詞典》
人材 rén cái
(1).人的才能。《淮南子·主术训》:“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 宋 叶适 《庐州钱公墓誌铭》:“太子熟看,人材须用方见。和亲久,材无所施,更无事,当遂委靡。” 清 吴敏树 《书谢御史》序:“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时所重者独官禄耳。”
(2).有才能的人。《诗·小雅·菁菁者莪》序:“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承人主之志,广引人材,进诸朝廷者,此宰相之事也。”《明史·太祖纪一》:“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3).姿色;容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俗云:三分人材,七分粧饰。此为中人以下者言之也。”《红楼梦》第二一回:“二年前,他父亲给他娶了个媳妇,今年才二十岁,也有几分人材。” 老舍 《茶馆》第三幕:“ 王掌柜 ,看我给你找来的小宝贝怎样?人材、岁数、打扮、经验,样样出色。”  ——《漢語大詞典》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1.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 到、登上。如:「即位」。
  3.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1.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1.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至公 zhì gōng
(1).最公正;极公正。《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吕氏春秋·慎大》:“ 汤 立为天子, 夏 民大説,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 郼 如 夏 ,此之谓至公。”《后汉书·荀彧传》:“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
(2).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 唐 刘虚白 《献主文》诗:“不知岁月能多少,又著麻衣待至公。” 宋 欧阳修 《与吴正献公书》:“某向以孤危之迹,当羣论汹涌之时,犹赖至公遏以清议,保全至此,恩德可量。”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