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万仞峰前撒手过,观音岂复异人乎。

黄庭坚宋代〕《观世音赞六首 其五

圣慈悲愿观自在,小白花山住道场。海漩三昧觉澄圆,三十二应施无畏。

有一众生发大心,愿度我身及舍识。万仞峰前撒手过,观音岂复异人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万仞峰前撒手观音异人

万仞
形容极高  ——《整理自网络》
峰前
唐 李益 杂曲歌辞 婆罗门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唐 方干 陪胡中丞泛湖 绮绣峰前闻野鹤,旌旗影里见游鳞。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 其三 云南 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  ——《骈字类编》
撒手 sā shǒu
(1).松手。《杨家将》第十九回:“﹝军校﹞拖 焦赞 转至后面墙角边。 焦赞 説声‘撒手!’踊身一跃,跳入其墙,里面乃后花园也。”《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袭人 心里又着急起来,仍要拉他,只碍着 王夫人 和 寳釵 的面前,又不好太露轻薄,恰好 寳玉 一撒手就走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二九:“ 小顺儿 还不肯撒手二叔的衣裳。”
(2).分手,分别。《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言讫,撒手而别。”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中:“未容撒手赠将离,唾点难抛半臂衣。”
(3).放手,无所拘忌。 宋 朱敦儒 《减字木兰花》词:“虚空无碍,你自痴迷不自在。撒手游行,到处笙歌拥路迎。” 明 徐渭 《边词》之十一:“汗血生驹撒手驰,况能粧态学南闺。”
(4).放弃,抛开不管。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一折:“你却便引的人来心恶烦,可甚的撒手不为奸!”《红楼梦》第一一○回:“论理,该是我们做媳妇的操心,本不是孙子媳妇的事。但是我们动不得身,所以托你,你是打不得撒手的!”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六:“ 日本 人可以放弃 武汉 ,甚至于放弃了 南京 ,而决不撒手 华北 。”
(5).指死亡。《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唱彻当时《菩萨蛮》,撒手便归 兜率国 。” 清 赵翼 《扬州哭秋园之讣》诗:“岂期真撒手,遥空驭笙鹤。” 巴金 《探索集·怀念老舍同志》:“他有多少思想在翻腾,有多少话要倾吐,他不能就这样撒手而去,他还有多少美好的东西要留下来啊!”  ——《漢語大詞典》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观音(觀音)guān yīn
即 观世音 。 唐 时避 太宗 李世民 讳,省称 观音 。 唐 张说 《观音菩萨像颂》:“我闻上古有圣人,心入羣有,身包大空,普观一切音声,其名曰 观音 菩萨。”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天下寺立 观音 像,盖本于 唐文宗 好嗜蛤蜊。”《红楼梦》第八八回:“这样説来,老太太做了 观音 ,你就是 龙女 了。”参见“ 观世音 ”。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异人(異人)yì rén
亦作“异人”。
(1).他人;别人。《诗·小雅·頍弁》:“岂伊异人,兄弟匪他。” 高亨 注:“异人,别人,外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规异事与同计,誉异人与同行者,则以饰之无伤也。” 清 唐甄 《潜书·吴弊》:“ 吴 人发塚,非异人,即其子孙也。”
(2).不寻常的人;有异才的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 枚生 ,见 主父 而嘆息。羣臣慕向,异人并出。” 晋 陆机 《辨亡论》上:“异人辐凑,猛士如林。” 唐 杜甫 《过郭代公故宅》诗:“磊落见异人,岂伊常情度。”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卢子由 , 武林 人。聪明博奥,间世异人,医道迥出寻常。”
(3).犹怪人,奇人。《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帝﹞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 玉 各诊一手…… 玉 曰:‘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
(4).神人;方士。 晋 郭璞 《江赋》:“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魄。”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行可 问异人 王老志 ,他日官所至。﹝ 王老志 ﹞书‘太平宰相’四字遗之。”《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孔明 曰:‘ 亮 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茅盾 《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他们中间血性刚强的人就要离乡背井,入深山访求异人学道。”  ——《漢語大詞典》
乎 hū《國語辭典》

乎 [ hū ]

  1. 相当于「于」。如:「合乎规定」、「出乎意料」。《战国策·燕策二》:「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呢」。《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2.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的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 用于句尾,表示召唤的语气。《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 用于句尾,表示推测的语气。《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5.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文选·陆机·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宋·周敦颐〈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赞美的语气。《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1.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论语·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乎 [ ​hú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