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风俗(風俗)fēng sú
(1).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宋 司马光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献开府太师》之四:“ 洛阳 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 巴金 《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 中国 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
(2).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漢語大詞典》
(2).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漢語大詞典》
谙 ( 諳 ) ān
谙 [ ān ]
- 熟悉,精通:~练。~悉。~晓。~达。深~医道。
- 熟记,背诵:~记。~诵。一览便~。
邻并(鄰並,鄰竝)lín bìng
亦作“ 邻竝 ”。亦作“隣并”。邻居。 唐 贾岛 《题李凝幽居》诗:“閒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宋 秦观 《次韵公辟即席呈太虚》:“与君隣并共烟霞,乘兴时时过我家。” 明 张居正 《重游萧氏园亭》诗之二:“还期卜邻并,时共眄庭柯。” 清 张问陶 《己未四月二十一日自贾家胡同移寓横街作》诗:“家具惊邻竝,新书满后车。” ——《漢語大詞典》
艰难(艱難)jiān nán
(1).困苦;困难。《诗·王风·中谷有蓷》:“嘅其嘆矣,遇人之艰难矣。” 郑玄 笺:“所以嘅然而嘆者,自伤遇君子之穷厄。” 宋 苏轼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哥哥,似这等艰难,何以度日!”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在 中国 的天地间,不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2).危险。《魏书·彭城王勰传》:“ 勰 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 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3).指创业。《北史·周宗室传论》:“ 有周 受命之始, 宇文护 实预艰难。” 元 周霆震 《登城》诗:“ 世祖 艰难德泽深,风悲城郭怕登临。”
(4).犹劳苦。 宋 叶适 《福建运使赵公墓志铭》:“故 江淮 、 荆湖 两司,皆论公当迁,以劝艰难勤力之臣。”
(5).慎重。
(6).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危难;祸乱。《书·顾命》:“用敬保元子 釗 ,弘济于艰难。”《陈书·徐陵传》:“戡定艰难,便是匡 周 之霸,岂徒 豳王 徙 雍 ,朞月为都, 姚帝 迁 河 ,周年成邑。”《隋书·虞世基传》:“戡定艰难,平壹区宇。”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天殤。” ——《漢語大詞典》
(2).危险。《魏书·彭城王勰传》:“ 勰 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 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3).指创业。《北史·周宗室传论》:“ 有周 受命之始, 宇文护 实预艰难。” 元 周霆震 《登城》诗:“ 世祖 艰难德泽深,风悲城郭怕登临。”
(4).犹劳苦。 宋 叶适 《福建运使赵公墓志铭》:“故 江淮 、 荆湖 两司,皆论公当迁,以劝艰难勤力之臣。”
(5).慎重。
(6).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危难;祸乱。《书·顾命》:“用敬保元子 釗 ,弘济于艰难。”《陈书·徐陵传》:“戡定艰难,便是匡 周 之霸,岂徒 豳王 徙 雍 ,朞月为都, 姚帝 迁 河 ,周年成邑。”《隋书·虞世基传》:“戡定艰难,平壹区宇。”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天殤。” ——《漢語大詞典》
试事(試事)shì shì
(1).任以职事。《汉书·张禹传》:“诸儒荐 禹 ,有詔太子太傅 萧望之 问。 禹 对《易》及《论语》大义, 望之 善焉,奏 禹 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颜师古 注:“试以职事也。”《新唐书·赵憬传》:“故广任用,明殿最,举大节,略小瑕,随能试事,用人之大要也。” 宋 叶适 《除淮西提举谢表》:“责之御守,试事浅而未酬;就俾按行,忝命优而难称。”
(2).考试之事。《宋史·选举志二》:“ 韩侂胄 用事,将鈐制士人,遂於三知举外,别差同知一员,以諫官为之,专董试事,不復干预考校,参详官亦不差察官。” 明 袁中道 《南归日记》:“庚戌春,试事已毕,形神俱惫。”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试事无穷已之日,即学子无休暇之时。” ——《漢語大詞典》
(2).考试之事。《宋史·选举志二》:“ 韩侂胄 用事,将鈐制士人,遂於三知举外,别差同知一员,以諫官为之,专董试事,不復干预考校,参详官亦不差察官。” 明 袁中道 《南归日记》:“庚戌春,试事已毕,形神俱惫。”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试事无穷已之日,即学子无休暇之时。”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