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来作者逐音响,百一未必知庄周。
漆园著书五十二,致意最在逍遥游。
後来作者逐音响,百一未必知庄周。
幽人往往泥出处,俗士不可与庄语。
逍遥如何,一蛇一龙。
以无为当有,以守雌为雄。
与物无对,无内无外。
与民成功,有物有对。
左肘生杨观物化,右臂为鸡即时夜。
果若乘气有待游,如何六气无穷谢。
天之苍苍非正色,道真微妙安可得。
利害丛中火甚多,此心寂寞谁能识。
丈人春秋诚未高,视听聪明齿牙牢。
所为淳拙有深越,持置酷似巨山陶。
平生刚直折不得,目送飞鸿向宾客。
早束衣冠林底眠,非关暮年俗眼白。
种田百亩初为酒,买地一区今有宅。
家人岁计不婴心,两儿长不能措画。
迩来信己不问天,万事逍遥只眼前。
何必读书始晓事,此翁暗合庄生意。
後来作者逐音响,百一未必知庄周。
幽人往往泥出处,俗士不可与庄语。
逍遥如何,一蛇一龙。
以无为当有,以守雌为雄。
与物无对,无内无外。
与民成功,有物有对。
左肘生杨观物化,右臂为鸡即时夜。
果若乘气有待游,如何六气无穷谢。
天之苍苍非正色,道真微妙安可得。
利害丛中火甚多,此心寂寞谁能识。
丈人春秋诚未高,视听聪明齿牙牢。
所为淳拙有深越,持置酷似巨山陶。
平生刚直折不得,目送飞鸿向宾客。
早束衣冠林底眠,非关暮年俗眼白。
种田百亩初为酒,买地一区今有宅。
家人岁计不婴心,两儿长不能措画。
迩来信己不问天,万事逍遥只眼前。
何必读书始晓事,此翁暗合庄生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後 hòu《國語辭典》
後 [ hòu ]
名- 在時間上與「先」、「前」相對。《禮記·曲禮下》:「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
- 在空間、位置上與「前」相對。如:「背後」、「村後」、「敵後」、「幕後」、「向後轉」、「懲前毖後」。《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塞其前,斷其後之木而弗殊。」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子孫。如:「名人之後」。《詩經·大雅·瞻卬》:「式救爾後。」漢·鄭玄·箋:「後,謂子孫也。」《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姓。如五代時後漢有後贊,清代有後禮。
- 時間較晚的、未來的。如:「後天」、「後代」、「前因後果」。
- 次序、位置近末尾的。如:「後排」、「後半段」、「後院」、「後門」。
- 遲、晚。如:「先來後到」、「後來居上」。
- 落後。《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韓非子·喻老》:「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
- 延緩、趕不上。《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 摒棄、排除。《漢書·卷五一·鄒陽傳》:「願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聽。」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作者 zuò zhě
(1).创始之人。《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2).称在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五代 贯休 《读刘得仁贾岛集》诗之一:“二公俱作者,其奈亦迂儒。”
(3).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还治讽采所著,观省英瑋,实赋颂之宗,作者之师也。”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秦 有 李斯 汉 蔡邕 ,中间作者絶不闻。” 清 朱彝尊 《摸鱼子》词:“《乐章》《琴趣》三千调,作者古今能几?” 孙犁 《澹定集·大星陨落》:“作者狭隘,其作嚣嚣。”
(4).《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邢昺 疏:“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作,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称隐逸之士。《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室 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藴藉义愤深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杨雄 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盖録其絶尘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后汉书·黄琼传》:“伏见处士 巴郡 黄错 、 汉阳 任棠 ,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至。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 李贤 注引《论语》:“作者七人。”
指工匠、役夫。《韩非子·解老》:“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史记·平準书》:“当是时, 汉 通 西南夷 道,作者数万人。”《隋书·杨素传》:“寻令 素 监 仁寿宫 , 素 遂夷山堙谷,督役严急,作者多死。” ——《漢語大詞典》
(2).称在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五代 贯休 《读刘得仁贾岛集》诗之一:“二公俱作者,其奈亦迂儒。”
(3).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还治讽采所著,观省英瑋,实赋颂之宗,作者之师也。”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秦 有 李斯 汉 蔡邕 ,中间作者絶不闻。” 清 朱彝尊 《摸鱼子》词:“《乐章》《琴趣》三千调,作者古今能几?” 孙犁 《澹定集·大星陨落》:“作者狭隘,其作嚣嚣。”
(4).《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邢昺 疏:“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作,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称隐逸之士。《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室 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藴藉义愤深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杨雄 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盖録其絶尘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后汉书·黄琼传》:“伏见处士 巴郡 黄错 、 汉阳 任棠 ,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至。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 李贤 注引《论语》:“作者七人。”
指工匠、役夫。《韩非子·解老》:“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史记·平準书》:“当是时, 汉 通 西南夷 道,作者数万人。”《隋书·杨素传》:“寻令 素 监 仁寿宫 , 素 遂夷山堙谷,督役严急,作者多死。” ——《漢語大詞典》
逐 zhú《國語辭典》
逐 [ zhú ]
动- 追赶。如:「追逐」、「随波逐流」。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之三:「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驱走。如:「驱逐出境」、「逐出家门」、「逐客令」。
- 追求、追寻。《国语·晋语四》:「餍迩逐远,远人入服,不为邮矣。」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 竞争、争夺。如:「角逐」。《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
- 跟随。唐·杨发〈残花〉诗:「暖芳随日薄,残片逐风回。」
- 依次、按照顺序。如:「逐年增加」、「逐条说明」。
音响(音響)yīn xiǎng
(1).声音。《列子·周穆王》:“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唐 元稹 《清都夜境》诗:“南厢儼容卫,音响如可聆。” 周立波 《湘江一夜》:“再往后,是马蹄涉水的哗哗的音响。”
(2).指诗文的声韵效果。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诗宜择韵……若眸、甌,粗俗之类,讽诵而无音响。”《红楼梦》第八九回:“我听见你吟的什么‘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你搁在琴里,觉得音响分外的响亮。”
(3).犹消息,踪迹。《剪灯新话·申阳洞记》:“虽求寻之意甚切,而荏苒将及半载,竟絶音响。”《续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张永 丢了一女,名唤 小蓉 ,年十七岁,因北关听戏,天晚未回,寻找十几天,不见音响。” ——《漢語大詞典》
(2).指诗文的声韵效果。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诗宜择韵……若眸、甌,粗俗之类,讽诵而无音响。”《红楼梦》第八九回:“我听见你吟的什么‘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你搁在琴里,觉得音响分外的响亮。”
(3).犹消息,踪迹。《剪灯新话·申阳洞记》:“虽求寻之意甚切,而荏苒将及半载,竟絶音响。”《续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张永 丢了一女,名唤 小蓉 ,年十七岁,因北关听戏,天晚未回,寻找十几天,不见音响。” ——《漢語大詞典》
百一 bǎi yī
(1).百中之一。言极难得。 汉 王符 《潜夫论·三式》:“下士边远,能诣闕者,万无数人;其得省治,不能百一,郡县负其如此也。” 唐 韩愈 《别知赋》:“惟知心之难得,斯百一而为收。” 宋 秦观 《奇兵策》:“提百一之士,力扛鼎而射命中者,縋山航海。” 清 王夫之 《绎思》:“固殫心竭虑而不宣其百一,抑亦盍各舒情以詔方将。”
(2).古代言灾变运数者,以阴阳代表对立面,阴为六,阳为一,互为消长。百一为阳数极点,百六为阴数极点。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七三:“未知百一穷阳数,略请先生止的看。”
(3).见“ 百一诗 ”。 ——《漢語大詞典》
(2).古代言灾变运数者,以阴阳代表对立面,阴为六,阳为一,互为消长。百一为阳数极点,百六为阴数极点。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七三:“未知百一穷阳数,略请先生止的看。”
(3).见“ 百一诗 ”。 ——《漢語大詞典》
未必 wèi bì
不一定。《文子·符言》:“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於为非,而未必免於祸。”《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论》:“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 筹策 庞涓 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唐 白居易 《别舍弟后月夜》诗:“平生共贫苦,未必日成欢。”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东施 之貌,未必丑於 西施 ,止为效顰於人,遂蒙千古之誚。” 鲁迅 《集外集拾遗·〈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庄周 zhuāng zhōu
即庄子,约前369—前295,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之一的简称 ——《整理自网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