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萧萧烟雨姿,壮士持戈介。

黄庭坚宋代〕《胡朝请见和复次韵

人笑庾郎贫,满胸饭寒菜。
春盘食指动,笋茁入市卖。
回首万钱厨,不羡廊庙宰。
民生暂神奇,胞嶲伐性坏。
忍持芭蕉身,多负牛羊债。
箨龙不称冤,易致等拾芥。
萧萧烟雨姿,壮士持戈介。
骈头沸鼎鼎,可口垂涎嘬。
霜丛负後凋,玉食香余噫。
续诗无全功,葑菲傥可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萧萧烟雨姿壮士

萧萧(蕭蕭)xiāo xiāo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晋 陶潜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 羌 笛声相和。” 宋 王安石 《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 杨子畏 ,居于 泗水 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烟雨(煙雨)yān yǔ
亦作“烟雨”。 蒙蒙细雨。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聊弭志以高歌,顺烟雨而沉逸。” 唐 杜牧 《江南春绝句》:“ 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臺烟雨中。”《说岳全传》第七三回:“行走了一餘里,皆是一片荒郊野地,烟雨霏霏,好像深秋时候。” 李瑛 《过黄河渡口》诗:“烟雨里,我来过古渡口。”  ——《漢語大詞典》
姿 zī《國語辭典》

姿 [ zī ]

  1. 容貌、态势。如:「姿颜」、「姿容曼妙」、「舞姿」、「摇曳生姿」。唐·韩愈〈君子法天运〉诗:「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2. 资质。如:「姿质超人」。汉·王充《论衡·本性》:「初禀天然之姿,受纯一之质。」通「资」。
  1. 放任、纵情。《红楼梦·第六二回》:「二者恐丫鬟们年青,乘王夫人不在家,不服探春等约束,姿意痛饮,失了体统。」
壮士(壯士)zhuàng shì
(1).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 治 蒲 ,请见於 孔子 曰:‘ 由 愿受教於夫子。’ 子 曰:‘ 蒲 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史记·货殖列传》:“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北史·齐炀王宪传》:“既至殿门, 宪 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於别室,至即执之。 宪 辞色不挠,固自陈説。”《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 贺兰进明 ﹞惧师出且见袭,又忌 巡 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 霽云 壮士,欲留之。”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杀虎壮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猿》:“选壮士三十人,持兵负粮,巖栖野食。”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一:“戈壁滩上的黑砂哟,埋没过千万壮士的梦幻。”
(2).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4).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漢語大詞典》
持 chí《國語辭典》

持 [ chí ]

  1. 拿、握。如:「持枪」、「持笔」。
  2. 维护、坚守。如:「保持」、「坚持」、「持之以恒」。
  3. 对抗。如:「僵持」、「相持不下」。
  4. 支撑。如:「支持」。《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5. 扶助。如:「相互扶持」。《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
  6. 主管、治理。如:「主持」、「操持家务」、「勤俭持家」。
戈 gē《國語辭典》

戈 [ gē ]

  1. 武器名。为长柄横刃的平头戟。如:「枕戈待旦」、「干戈」。《书经·费誓》:「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晋·熊远〈因灾异上疏〉:「臣子之责,宜在枕戈,为王前驱。」
  2. 战争。《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一九:「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3. 译音用字。为蒙古、满洲话译音所常用。如:「戈壁」、「戈什」。
  4. 姓。如宋代有戈彦,明代有戈尚友。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介 jiè《國語辭典》

介 [ jiè ]

  1. 居于两者之间。如:「这座山介于两县之间。」
  2. 居间牵引传达。如:「介绍」、「仲介」。《文选·李康·运命论》:「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
  3. 相助、佐助。《诗经·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宋史·卷一三二·乐志七》:「严配皇灵,亿神来介。」
  4. 系留、悬挂。如:「介意」。《汉书·卷八一·匡衡传》:「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唐·颜师古·注:「介,系也。言不以情欲系心,而著于容仪者。」
  5. 仗恃、凭借。《左传·文公六年》:「介人之宠,非勇也。」
  1. 坚毅。如:「耿介」。《聊斋志异·卷一·王成》:「王虽故贫,然性介,遽出授之。」
  2. 如此、这样。如:「煞有介事」。
  1. 界限、本分。如:「人各有介」。同「界 」。
  2. 比喻微小的东西。如:「一介不取」。《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通「芥」。
  3. 参见「介胄 」条。
  4. 量词。计算人或铜钱的单位。相当于「个」。如:「一介书生」、「一介平民」。《儒林外史·第一回》:「上覆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
  5. 身上有甲壳的水产动物。《淮南子·墬形》:「介鳞者,夏食而冬蛰。」汉·高诱·注:「介,甲。龟鳖之属也。」
  6.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介之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