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点(一點)yì diǎn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 唐 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李灵省》:“若画山水、竹树,皆一点一抹,便得其象,物势皆出自然。”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诗:“如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景德传灯录·潭州神山僧密禅师》:“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好好的替咱们服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3).一经指点。《朱子全书》卷十二:“千条万绪,一身亲歷之,圣人一点他便醒,元来只从一箇心中流出来。”
(4).一方面;一部分。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漢語大詞典》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诗:“如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景德传灯录·潭州神山僧密禅师》:“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好好的替咱们服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3).一经指点。《朱子全书》卷十二:“千条万绪,一身亲歷之,圣人一点他便醒,元来只从一箇心中流出来。”
(4).一方面;一部分。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漢語大詞典》
红尘(紅塵)hóng chén
(1).车马扬起的飞尘。 汉 班固 《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唐 杜牧 《过华清宫》诗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 秦观 《金明池》词:“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只寻芳归去。”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三:“十丈红尘飞紫陌,掩关閒煞踏青屐。” 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
(2).指繁华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缘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唐 王建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夜半听鷄梳白髮,天明走马入红尘。” 清 孙枝蔚 《春城曲》:“素纱软屏看不得,但云门外红尘好。”
(3).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謫下红尘也可哀。” ——《漢語大詞典》
(2).指繁华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缘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唐 王建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夜半听鷄梳白髮,天明走马入红尘。” 清 孙枝蔚 《春城曲》:“素纱软屏看不得,但云门外红尘好。”
(3).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謫下红尘也可哀。” ——《漢語大詞典》
惹 rě《國語辭典》
惹 [ rě ]
动- 招引。《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只因清明都来西湖上闲翫,惹出一场事来。」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一三出》:「坐云霞飘飖半天,惹人处行光一片。」
- 牵挂。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诗四首之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 染上、沾著。《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 冒犯。《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阿姆我又不惹你。」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
人心 rén xīn
(1).人的心地。《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宋 梅尧臣 《送怀倅李太傅》诗:“朝骑快马暮可到,风物人心皆故乡。” 清 姚鼐 《仪郑堂记》:“自 郑 王 异术,而风俗人心之厚簿以分。”
(2).特指善良的心地、良心。如:这个没有人心的家伙。
(3).指人们的意愿、感情等。《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所谓人心者,喜怒哀乐之已发者也。”《红楼梦》第九十回:“这么看起来,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善良的心地、良心。如:这个没有人心的家伙。
(3).指人们的意愿、感情等。《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所谓人心者,喜怒哀乐之已发者也。”《红楼梦》第九十回:“这么看起来,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 ——《漢語大詞典》
蘂 ruǐ
蘂 [ ruǐ ]
- ◎ 同“蕊”。
珠 zhū《國語辭典》
珠 [ zhū ]
名- 蚌壳内所生的圆形物质。当砂粒窜进蚌壳内,蚌体受到刺激,常用膜缘摩擦,而所分泌的珍珠质,就附在物体表面,渐久渐大,即形成珠。《书经·禹贡》:「泗滨浮磬,淮、夷𧏖珠暨鱼。」
- 泛称圆形的颗粒。如:「弹珠」、「眼珠」。北周·庾信〈和灵法师游昆明池〉诗二首之二:「碎珠萦断菊,残丝绕折莲。」
殿上
史记平原君传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又申屠嘉传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将又季布传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 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䛕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赐后汉书献帝纪初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 公卿以下至黄门侍郎家一人为郎以补宦官所领诸署事于殿上兵又刘盆子传崇等设乐大会盆子坐正殿中黄门持 在后公卿皆列坐殿上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谒欲贺其馀不知书者起往请之各各屯聚更相背向大司农杨音按剑骂曰诸卿皆老佣也今日设君臣之礼反更殽乱儿戏尚不如此皆可格杀 宋史礼志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观弹奏 元史虞集传再为助教除博士监察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酝又礼乐志元正受朝仪丞相俛伏兴退诣进酒位尚官以觞授丞相丞相搢笏捧觞北面立宣徽使复位前行色降舞旋至露阶上教坊奏乐乐舞至第四拍丞相进酒皇帝举觞宣赞唱曰殿上下侍立臣僚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丞相三进酒毕以觞授尚酝官出笏侍仪使双引自南东门出复位 韩诗外传楚成王读书于殿上而轮扁在下作而问曰未审主君所读何书也成王曰先圣之书轮扁曰此真先圣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成王曰子何以言之轮扁曰以臣轮言之夫以规为圆矩为方此其可付乎子孙者也若夫合三木而为一应乎心动乎体其不可得而传者也以为所传真糟粕耳制过庭录宣和间景灵宫落成御制有诗用莱字韵应 者牵强不叶独郑达甫所作云殿上神光瞻舜禹壁间俊气识伊莱为绝冠诸臣矣 ——《骈字类编》
又申屠嘉传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将又季布传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 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䛕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赐后汉书献帝纪初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 公卿以下至黄门侍郎家一人为郎以补宦官所领诸署事于殿上兵又刘盆子传崇等设乐大会盆子坐正殿中黄门持 在后公卿皆列坐殿上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谒欲贺其馀不知书者起往请之各各屯聚更相背向大司农杨音按剑骂曰诸卿皆老佣也今日设君臣之礼反更殽乱儿戏尚不如此皆可格杀 宋史礼志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观弹奏 元史虞集传再为助教除博士监察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酝又礼乐志元正受朝仪丞相俛伏兴退诣进酒位尚官以觞授丞相丞相搢笏捧觞北面立宣徽使复位前行色降舞旋至露阶上教坊奏乐乐舞至第四拍丞相进酒皇帝举觞宣赞唱曰殿上下侍立臣僚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丞相三进酒毕以觞授尚酝官出笏侍仪使双引自南东门出复位 韩诗外传楚成王读书于殿上而轮扁在下作而问曰未审主君所读何书也成王曰先圣之书轮扁曰此真先圣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成王曰子何以言之轮扁曰以臣轮言之夫以规为圆矩为方此其可付乎子孙者也若夫合三木而为一应乎心动乎体其不可得而传者也以为所传真糟粕耳制过庭录宣和间景灵宫落成御制有诗用莱字韵应 者牵强不叶独郑达甫所作云殿上神光瞻舜禹壁间俊气识伊莱为绝冠诸臣矣 ——《骈字类编》
堕 ( 墮 ) duò/huī
堕 [ duò ]
◎ 掉下来,坠落:~落。~地。~马。~胎。~甑不顾(喻对已经过去的事,不作无益的惋惜)。
◎ 古同“隳”,毁坏。
◎ 掉下来,坠落:~落。~地。~马。~胎。~甑不顾(喻对已经过去的事,不作无益的惋惜)。
◎ 古同“隳”,毁坏。
遗簪(遺簪)yí zān
亦作“ 遗簮 ”。
(1).指失落的簪子。《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刘邦彦 《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鈿。” 清 钱谦益 《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旧遗簪。”
(2). 孔子 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 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事见《韩诗外传》卷九。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唐 李峤 《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簮,礼縟追賻,千古之下,凛然而高。” 唐 朱放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簮旧,寧辞落帽还。”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 清 王夫之 《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悵惘遗簪。”参见“ 遗簪坠屨 ”。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元 袁桷 《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 ——《漢語大詞典》
(1).指失落的簪子。《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刘邦彦 《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鈿。” 清 钱谦益 《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旧遗簪。”
(2). 孔子 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 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事见《韩诗外传》卷九。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唐 李峤 《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簮,礼縟追賻,千古之下,凛然而高。” 唐 朱放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簮旧,寧辞落帽还。”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 清 王夫之 《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悵惘遗簪。”参见“ 遗簪坠屨 ”。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元 袁桷 《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