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尺寸 chǐ cùn
(1).尺和寸,指量具。《管子·形势解》:“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商君书·修权》:“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尺》:“尺寸之长短,一代长於一代,若以今之裁衣尺较工部尺,则又盈一寸许矣。”
(2).形容事物些许、细小或低微。《孟子·告子上》:“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汉书·孔光传》:“臣以朽材,前比歷位典大职,卒无尺寸之效,幸免罪诛,全保首领。” 宋 欧阳修 《答枢密吴给事见寄》诗:“报国愧无功尺寸,归田仍值岁丰穰。” 明 李东阳 《与刘方伯书》:“虽官阶不过尺寸,而事权之重轻,藩地之邇远,有大不同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乌鲁木齐关帝祠 有马……每至塑望祭神,必昧爽先立祠门外,屹如泥朔,所立之地,不失尺寸。”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七:“虽然通译的才能或者不足,然而始终有尺寸的功效。”
(3).指些少或微小的事物。如土地、才能、功劳、距离等。《史记·项羽本纪论》:“然 羽 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魏书·彭城王勰传》:“今遭圣化,正应力兹愚老,申展尺寸,但在南百口,生死分张,乞还 江 外,以申德泽。” 宋 岳飞 《辞少保第五札子》:“臣方将策駑礪钝,冀效尺寸以报陛下天地生成之德。”《水浒传》第九五回:“﹝ 郁保四 ﹞紧紧跟随 宋先锋 ,不离尺寸。”
(4).法规;标准。《韩非子·安危》:“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善建》:“我身者,彼身之尺寸也;我家者,彼家之权衡也。”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窃以求士之道,古难其全……欲求规矩尺寸之士,则病其齷齪,而不能有所为。” 明 何景明 《与何粹夫书》:“畧於章句之末,而超於尺寸之外。”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其实这根尺最公平,最合理。起码的尺寸是看你肯不肯为人民做点事。”
(5).分寸,指适当的限度或程度。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乡下人急了,不会拿着尺寸说话,她抖着底儿把最粗野的骂出来。”
(6).指高低、长短、大小等。 唐 高墉 《龙华寺窣堵波塔铭》:“天虽高兮,尺寸可知。” 宋 曾巩 《山水屏》诗:“秋刀剪新屏,尺寸随折曲。” 冰心 《南归》:“所以这次我对于母亲寿衣的材料、颜色、式样、尺寸,都不厌其详的叮咛嘱咐了。”
(7).指尺脉和寸脉。《灵枢经·终始》:“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漢語大詞典》
(2).形容事物些许、细小或低微。《孟子·告子上》:“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汉书·孔光传》:“臣以朽材,前比歷位典大职,卒无尺寸之效,幸免罪诛,全保首领。” 宋 欧阳修 《答枢密吴给事见寄》诗:“报国愧无功尺寸,归田仍值岁丰穰。” 明 李东阳 《与刘方伯书》:“虽官阶不过尺寸,而事权之重轻,藩地之邇远,有大不同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乌鲁木齐关帝祠 有马……每至塑望祭神,必昧爽先立祠门外,屹如泥朔,所立之地,不失尺寸。”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七:“虽然通译的才能或者不足,然而始终有尺寸的功效。”
(3).指些少或微小的事物。如土地、才能、功劳、距离等。《史记·项羽本纪论》:“然 羽 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魏书·彭城王勰传》:“今遭圣化,正应力兹愚老,申展尺寸,但在南百口,生死分张,乞还 江 外,以申德泽。” 宋 岳飞 《辞少保第五札子》:“臣方将策駑礪钝,冀效尺寸以报陛下天地生成之德。”《水浒传》第九五回:“﹝ 郁保四 ﹞紧紧跟随 宋先锋 ,不离尺寸。”
(4).法规;标准。《韩非子·安危》:“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善建》:“我身者,彼身之尺寸也;我家者,彼家之权衡也。”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窃以求士之道,古难其全……欲求规矩尺寸之士,则病其齷齪,而不能有所为。” 明 何景明 《与何粹夫书》:“畧於章句之末,而超於尺寸之外。”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其实这根尺最公平,最合理。起码的尺寸是看你肯不肯为人民做点事。”
(5).分寸,指适当的限度或程度。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乡下人急了,不会拿着尺寸说话,她抖着底儿把最粗野的骂出来。”
(6).指高低、长短、大小等。 唐 高墉 《龙华寺窣堵波塔铭》:“天虽高兮,尺寸可知。” 宋 曾巩 《山水屏》诗:“秋刀剪新屏,尺寸随折曲。” 冰心 《南归》:“所以这次我对于母亲寿衣的材料、颜色、式样、尺寸,都不厌其详的叮咛嘱咐了。”
(7).指尺脉和寸脉。《灵枢经·终始》:“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漢語大詞典》
补 ( 補 ) bǔ
补 [ bǔ ]
-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葺。亡羊~牢。
-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充。贴~。~习。滋~。
- 益处:不无小~。于事无~。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副-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 尽管。如:「但说无妨」。
-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 姓。如汉代有但钦。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朋友 péng yǒu
(1).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孔颖达 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诗·大雅·抑》:“无言不讐,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后汉书·马援传》:“ 春卿 事 季孟 ,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名声荷朋友,援引乏姻婭。” 明 高启 《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朋友凋零江海空,弟兄离隔关山迥。” 茅盾 《昙》一:“这都是她到 上海 后收到的各方面朋友的信。”
(2). 明 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之称。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今早有个柬帖来,説 邹朋友 要相访,不免啟扉等候呀。”《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那时新得进身,这几个朋友,好不高兴,带了五六个家人上路。”《儒林外史》第二回:“开蒙的时候,他父亲央及集上新进 梅朋友 替他起名。”《儒林外史》第二回:“原来 明 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
(3).特指恋人。 陈原 《社会语言学》10.2:“旧词被赋予新义。例如:‘朋友’(在一定场合下,=恋爱对象)。” ——《漢語大詞典》
(2). 明 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之称。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今早有个柬帖来,説 邹朋友 要相访,不免啟扉等候呀。”《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那时新得进身,这几个朋友,好不高兴,带了五六个家人上路。”《儒林外史》第二回:“开蒙的时候,他父亲央及集上新进 梅朋友 替他起名。”《儒林外史》第二回:“原来 明 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
(3).特指恋人。 陈原 《社会语言学》10.2:“旧词被赋予新义。例如:‘朋友’(在一定场合下,=恋爱对象)。” ——《漢語大詞典》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動-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名-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