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

黄庭坚宋代〕《驻舆遣人寻访後山陈德方家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
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後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江雨蒙蒙作小雪飘五老发毛

江雨
唐 杜甫 九日登梓州城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
唐 柳宗元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唐 刘禹锡 杂曲歌辞 其十一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唐 温庭筠 送襄州李中丞赴从事 江雨潇潇帆一片,此行谁道为鲈鱼。
元 郭钰 复愁 江雨舟无渡,山云鸟独过。
元 倪瓒 寄卢士行 照夜风镫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  ——《骈字类编》
蒙蒙(矇矇,濛濛,懞懞)méng méng
茂盛貌。《诗·大雅·生民》:“禾役穟穟,麻麦幪幪。” 毛 传:“幪幪然,茂盛也。”
(1).模糊不清貌。《楚辞·九辩》:“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 宋 苏轼 《大别方丈铭》:“闭目而视,目之所见,冥冥蒙蒙。”
(2).蒙昧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子居艘楫之间,则吾不如子;至於安国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耳。”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吾非生而知之,又非少而信之,始者蒙蒙,亦如子耳。” 清 钱谦益 《哭何季穆》诗:“戞戞上竿鱼,蒙蒙丧家狗。”
(3).细雨迷蒙貌。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苔花苍润上帘櫳,蒙蒙经雨还未雨。”
(4).盛貌。 汉 东方朔 《七谏·自悲》:“微霜降之蒙蒙。” 王逸 注:“蒙蒙,盛貌。” 唐 萧颖士 《江有枫》诗:“江有枫,其叶蒙蒙。” 明 王世贞 《赠梁公实谢病归》诗:“桂树宛宛山日深,松花蒙蒙白云冷。”
(5).萌生之貌。《大戴礼记·夏小正》:“陨麋角。陨,坠也。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 孔
糊涂不明。《文选·班固〈幽通赋〉》:“昒昕寤而仰思兮,心矇矇犹未察。” 李善 注:“言己旦仰思此梦,心中矇矇,未知其吉凶。”
濛濛:1.迷茫貌。《诗·豳风·东山》“零雨其濛” 汉 郑玄 笺:“归又道遇雨,濛濛然。” 汉 严忌 《哀时命》:“雾露濛濛,其晨降兮。” 唐 吉师老 《鸳鸯》:“江岛濛濛烟靄微,緑芜深处刷毛衣。” 明 陈恭尹 《登祝融峰》诗:“濛濛在太古,乾坤犹未判。” 冰心 《最后的安息》:“对面山峰上,云气濛濛,草色越发的青绿了。”
(2).纷杂貌。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羽盖繇起,被以红沫,濛濛若雨委雪。” 唐 贾岛 《送神邈法师》:“柳絮落濛濛, 西州 道路中。” 宋 晏殊 《踏莎行》词之五:“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清 陈维嵩 《点绛唇·和成容若韵》词:“西风恶,数声城角,冷雁濛濛落。”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黄鹂低鸣,飞絮濛濛。”
(3).浓盛貌。 唐 张籍 《惜花》:“濛濛庭树花,坠地无颜色。”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愁云靄靄,杀气濛濛。”
懞懞:迷迷糊糊。《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孺人疼痛既止,精神疲倦,懞懞的睡了去。”  ——《漢語大詞典》
作小 zuò xiǎo
做小。谓与人作妾。  ——《漢語大詞典》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雪飘(雪飘)
唐 白居易 闻杨十二新拜省郎遥以诗贺 雪飘歌句高难和,鹤拂烟霄老惯飞。  ——《骈字类编》
五老 wǔ lǎo
(1).神话传说中的五星之精。《竹书纪年》卷上:“率 舜 等升 首山 ,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 唐 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故得河浮五老,启赤文於帝期。” 清 吴伟业 《戏赠》诗:“仙家五老话驂鸞,素女图经掌上看。”
(2). 宋 杜衍 、 冯平 、 王涣 、 毕世长 、 朱贯 等五位老人的合称。 清 钱谦益 《崇祯庚午中秋日敬次杜正献公原韵》:“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桓。”参见“ 五老会 ”。
(3).见“ 五老峰 ”。  ——《漢語大詞典》
发毛(髮毛)fà máo
(1).害怕;惊慌。《儿女英雄传》第七回:“説着,就回手摸身后那把刀。那妇人见这样子便有些发毛。”《三侠五义》第四回:“刚才要写,只觉得手腕一动……上面写的:‘淘气,淘气!该打,该打!’ 包兴 心中有些发毛,急急在灯上烧了。” 杜鹏程 《年青的朋友》四:“他心里发毛:‘怎么搞的,一点风也没有,为什么小树摇晃呢?莫不是要塌方!’”
(2).打颤,发抖。 茅盾 《手的故事》:“‘要找铺保?’ 赵君 觉得面红耳赤,声音也发毛。” 田汉 《战友》:“不但 小吴 害怕,连我的身上也怪发毛的。”
毛发。 汉 刘向 《说苑·善说》:“臣见鷦鷯巢於苇苕,著之髮毛建之,女工不能为也。”《百喻经·以梨打破头喻》:“见我头上无有髮毛,谓为是石。” 明 徐复祚 《红梨记·三错》:“但説着西园孽种,使我髮毛都悚。”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兽语·熊》:“人患髮毛黄者,以熊白一升涂之,伏床底,食顷即尽黑。”  ——《漢語大詞典》
斑 bān《國語辭典》

斑 [ bān ]

  1. 杂色的点或花纹。如:「白斑」、「红斑」。《说文解字·文部》:「辬,驳文也。」清·段玉裁·注:「斑者,辬之俗。今乃斑行而辬废矣。」唐·宋之问〈晚泊湘江〉诗:「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2. 痕迹。元·钱惟善〈和季文山斋早春〉诗:「落梅风细小窗寒,石上余香点点斑。」
  3. 一小部分。如:「可见一斑」。
  1. 灰白。颜色杂而不纯。如:「斑白」。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2. 杂乱。《楚辞·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汉·王逸·注:「斑,乱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