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千秋万岁(千秋萬歲)qiān qiū wàn suì
(1).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九:“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金 元好问 《湘夫人咏》:“千秋万岁帝乡远,云来云去空悠悠。” 郭小川 《新路歌》:“我们的事业呵,千秋万岁!”
(2).祝长寿之辞。《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徵於人。” 唐 李峤 《汾阴行》:“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新唐书·礼乐志九》:“臣某等不胜大庆,谨上千秋万岁寿。”
(3).婉言帝王之死。《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论》:“上与 梁王 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於王。’王辞谢。”《北史·隋房陵王勇传》:“每思东宫无正嫡,至尊千秋万岁后,遣汝等兄弟向 阿云 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大苦痛邪!”《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
(4).指千岁鸟、万岁禽,传说中的长寿神鸟。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隋书·王劭传》:“时有人於 黄凤泉 浴,得二白石,颇有文理……又有却非及二鸟,其鸟皆人面,则《抱朴子》所谓‘千秋万岁’也。”
(5).见“ 千秋岁引 ”。 ——《漢語大詞典》
(2).祝长寿之辞。《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徵於人。” 唐 李峤 《汾阴行》:“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新唐书·礼乐志九》:“臣某等不胜大庆,谨上千秋万岁寿。”
(3).婉言帝王之死。《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论》:“上与 梁王 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於王。’王辞谢。”《北史·隋房陵王勇传》:“每思东宫无正嫡,至尊千秋万岁后,遣汝等兄弟向 阿云 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大苦痛邪!”《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
(4).指千岁鸟、万岁禽,传说中的长寿神鸟。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隋书·王劭传》:“时有人於 黄凤泉 浴,得二白石,颇有文理……又有却非及二鸟,其鸟皆人面,则《抱朴子》所谓‘千秋万岁’也。”
(5).见“ 千秋岁引 ”。 ——《漢語大詞典》
後 hòu《國語辭典》
後 [ hòu ]
名- 在時間上與「先」、「前」相對。《禮記·曲禮下》:「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
- 在空間、位置上與「前」相對。如:「背後」、「村後」、「敵後」、「幕後」、「向後轉」、「懲前毖後」。《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塞其前,斷其後之木而弗殊。」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子孫。如:「名人之後」。《詩經·大雅·瞻卬》:「式救爾後。」漢·鄭玄·箋:「後,謂子孫也。」《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姓。如五代時後漢有後贊,清代有後禮。
- 時間較晚的、未來的。如:「後天」、「後代」、「前因後果」。
- 次序、位置近末尾的。如:「後排」、「後半段」、「後院」、「後門」。
- 遲、晚。如:「先來後到」、「後來居上」。
- 落後。《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韓非子·喻老》:「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
- 延緩、趕不上。《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 摒棄、排除。《漢書·卷五一·鄒陽傳》:「願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聽。」
野人 yě rén
(1).上古谓居国城之郊野的人。与“国人”相对。《左传·定公十四年》:“大子 蒯聵 献 盂 于 齐 ,过 宋 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仪礼·丧服》:“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筭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禰矣。” 贾公彦 疏引《论语》 郑玄 注:“野人粗略,与都邑之士相对。亦谓国外为野人。”
(2).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百喻经·比种田喻》:“昔有野人,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鬱茂。”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牛次原》:“几树垂杨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
(3).庶人;平民。《论语·先进》:“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刘宝楠 正义:“野人者,凡民未有爵禄之称也。” 唐 白居易 《访陈二》诗:“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 明 方孝孺 《绿畴轩记》:“君子修德,以教野人。”
(4).士人自谦之称。 唐 杜甫 《赠李白》诗:“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 仇兆鳌 注:“野人,公自谓也。” 明 刘基 《樵渔子对》:“夫高屋大厦,百鬼所闞;妖服贾祸,先哲时鉴:是岂野人之所愿欲哉!”
(5).借指隐逸者。 唐 元稹 《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诗之二:“野人爱静仍耽寝,自向黄昏肯去无?” 宋 王禹偁 《题张处士溪居》诗:“云里寒溪竹里桥,野人居处絶尘嚣。”
(6).粗野之人。指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蛮不讲理的人。《荀子·大略》:“ 管仲 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杨倞 注:“类郊野之人,未浸渍於仁义,故不可为王者佐。”《红楼梦》第五二回:“比如方才説话,虽背地里,姑娘就直叫他名字;在姑娘们就使得,在我们就成了野人了。” 洪深 《五奎桥》:“ 周乡绅 :放屁!这是什么野人,敢说这种野话!”
(7).旧指未开化的民族。《吕氏春秋·恃君》:“ 氐羌 呼唐离水 之西, 僰人 、 野人 篇笮 之川, 舟人 、 送龙 突人 之乡,多无君。” 高诱 注:“西方之戎无君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云南七·车里等各羁縻土司》:“野人者,在二长官司( 茶山 、 麻里 )界外,赤髮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兇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序例》:“野人所知亦简,故 苗 、 黎 、 番 、 回 虽悍,人能制之。”
(8).指传说的猩猩之类。《尔雅翼·释兽二》“猩猩”:“ 荀卿 曰:‘今天猩猩形相,亦二足无毛也。’既言二足而又言无毛,则去人不远矣,今人谓之野人。”参见“ 野婆 ”。 ——《漢語大詞典》
(2).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百喻经·比种田喻》:“昔有野人,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鬱茂。”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牛次原》:“几树垂杨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
(3).庶人;平民。《论语·先进》:“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刘宝楠 正义:“野人者,凡民未有爵禄之称也。” 唐 白居易 《访陈二》诗:“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 明 方孝孺 《绿畴轩记》:“君子修德,以教野人。”
(4).士人自谦之称。 唐 杜甫 《赠李白》诗:“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 仇兆鳌 注:“野人,公自谓也。” 明 刘基 《樵渔子对》:“夫高屋大厦,百鬼所闞;妖服贾祸,先哲时鉴:是岂野人之所愿欲哉!”
(5).借指隐逸者。 唐 元稹 《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诗之二:“野人爱静仍耽寝,自向黄昏肯去无?” 宋 王禹偁 《题张处士溪居》诗:“云里寒溪竹里桥,野人居处絶尘嚣。”
(6).粗野之人。指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蛮不讲理的人。《荀子·大略》:“ 管仲 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杨倞 注:“类郊野之人,未浸渍於仁义,故不可为王者佐。”《红楼梦》第五二回:“比如方才説话,虽背地里,姑娘就直叫他名字;在姑娘们就使得,在我们就成了野人了。” 洪深 《五奎桥》:“ 周乡绅 :放屁!这是什么野人,敢说这种野话!”
(7).旧指未开化的民族。《吕氏春秋·恃君》:“ 氐羌 呼唐离水 之西, 僰人 、 野人 篇笮 之川, 舟人 、 送龙 突人 之乡,多无君。” 高诱 注:“西方之戎无君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云南七·车里等各羁縻土司》:“野人者,在二长官司( 茶山 、 麻里 )界外,赤髮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兇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序例》:“野人所知亦简,故 苗 、 黎 、 番 、 回 虽悍,人能制之。”
(8).指传说的猩猩之类。《尔雅翼·释兽二》“猩猩”:“ 荀卿 曰:‘今天猩猩形相,亦二足无毛也。’既言二足而又言无毛,则去人不远矣,今人谓之野人。”参见“ 野婆 ”。 ——《漢語大詞典》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 〔~豫〕迟疑不决。
- 〔~疑〕迟疑。
-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致 ( 緻 ) zhì《國語辭典》
致 [ zhì ]
动- 给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晋书·卷四三·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 达到。《庄子·外物》:「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 传达、表示。《诗经·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赉孝孙。」《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仗节统事,州邵莫不奉牋致敬。」
- 招引、延揽。《易经·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汉书·卷三九·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 归还、退回。《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 尽心、尽力。《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推极、穷究。《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旨趣、意态。《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 事物的道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
恭 gōng《國語辭典》
恭 [ gōng ]
動- 尊敬。《說文解字·心部》:「恭,肅也。」《孔子家語·卷三·弟子行》:「恭老卹幼,不忘賓旅。」
- 遵行、奉行。《三國志·卷五五·吳書·黃蓋傳》:「初皆怖威,夙夜恭職。」
- 稱讚。如:「恭維」。
- 一種拱手致意的禮節。如:「打恭作揖」。《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請過了文昌,大人朝上又打三恭。」
- 姓。如晉代有恭播。
- 謙和。如:「恭敬」、「謙恭有禮」。
- 敬肅。如:「恭送」、「洗耳恭聽」、「恭候大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