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翩乎梁间燕,颉颃上下逐。

谢元汴明代〕《拟移家入郡而旧庐皆非我有呈茧雪

昔也叹无家,常疑多是屋。今来絜室谋,迭更姓字孰。

忆我托居时,数辈共一族。耕呼四五人,倾卮必尽斛。

双屦户外至,披衣亦出肃。汎爱无远近,馀惠及六畜。

仰视白日光,俯采庭中菊。冷蕊孟郊诗,寒夜多手录。

伝伝里巷内,忘形宛枝鹿。饥驱我出门,载笔事干禄。

嵚奇登一第,勉慰慈氏鞠。谓可斗升计,冰霜贞水菽。

何期大命徂,运数遘百六。鱼书与狐鸣,倏走龙蛇陆。

皇居犹不保,焉能恤蘧宿。敛翮云水栖,萧然倚深竹。

母曰能如是,与子返初服。饥食原田穗,渴饮碧涧澓。

翱翔颇自由,如彼空中■。优悠十载余,于世但碌碌。

忽闻太守来,弹冠出新沐。典则俨先民,高明耀薖轴。

时或示文字,挹之清风穆。古人怀远游,矧于躬得淑。

赧赤询邻里,尚有旧门塾。右作金吾居,左作庐江筑。

金吾驺从赫,雕弓插绣菔。庐江美言笑,戈矛藏阴䛢。

寄谢楮冠子,为计良未熟。吾等皆蝉翳,气势变寒燠。

鹊巢鸠居之,国风胡不读。吁嗟天地大,微躯果踖踧。

翘首瞻太行,十上九声矗。遥指齐州小,蠕蠕蠢车毂。

虎豹步中材,凡物皆慑伏。翩乎梁间燕,颉颃上下逐。

大海涌波涛,天吴怒闪煜。鲔鲦非不娱,羊裔类鸥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梁间颉颃上下

翩 piān《國語辭典》

翩 [ piān ]

  1. 快速的飞。《说文解字·羽部》:「翩,疾飞也。」晋·陆云〈答吴王上将顾处微〉诗九首之八:「翩彼日月,逝犹骇电。」
  1. 摇曳飘忽的样子。《文选·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翩彼方舟,容裔江中。」
  2. 风流潇洒的样子。汉·武帝·李夫人歌:「翩何姗姗其来迟?」
乎 hū《國語辭典》

乎 [ hū ]

  1. 相当于「于」。如:「合乎规定」、「出乎意料」。《战国策·燕策二》:「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呢」。《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2.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的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 用于句尾,表示召唤的语气。《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 用于句尾,表示推测的语气。《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5.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文选·陆机·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宋·周敦颐〈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赞美的语气。《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1.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论语·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乎 [ ​hú ]

  1. (一)​之又音。
梁间(梁间)
唐 杜甫 姜楚公画角鹰歌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唐 李商隐 无题四首 其四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骈字类编》
燕 yàn/yān《國語辭典》

燕 [ yàn ]

  1. 鸟纲燕科各种鸟类的通称。种类繁多,约有七十余种。体小翼大,飞行力强,尾长,分叉呈剪刀状。背黑腹白、脚短,不利于步行。每年产卵二、三次,每次约三至六个 卵。常见的有毛脚燕、赤腰燕、洋燕、家燕等。俗称为「燕子」。也称为「乌衣」。
  1. 宴饮。《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通「䜩」、「宴」。

燕 [ yān ]

  1. 国名:➊ ​ 周代姬姓诸侯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河北、辽宁及韩国北部。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➋ ​ 东晋时鲜卑慕容氏称帝,国号燕,分为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
  2. 姓。如汉代有燕仓。
颉颃(頡頏)xié háng
亦作“ 頡亢 ”。
1.鸟飞上下貌。语本《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頡之頏之。” 汉 司马相如 《琴歌》之一:“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頡頏兮共翱翔。” 唐 许浑 《孤雁》诗:“昔年双頡頏,池上靄春暉。”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此来发奇祕,宇外高頡頏。”
2.引申为雀跃貌。《骈体文钞》卷二二引《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迁 荡阴 令,吏民頡頏,随送如云。”
3.谓不相上下,相抗衡。《晋书·文苑传序》:“ 潘 ( 潘岳 )、 夏 ( 夏侯湛 )连辉,頡頏名辈。” 宋 岳珂 《桯史·姑苏二异人》:“﹝ 獃道僧 ﹞状不慧,而言发奇中,与 何 ( 何簔衣 )頡頏。”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集〉序》:“ 中畯 乃独得雄直之气,以与古之作者相頡亢。”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五:“ 郑如英 ,字 无美 ,小字 妥娘 。工诗、词,与 卞赛 、 寇湄 相頡頏也。”
4.引申为较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进退頡頏,相持约一伏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技》:“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间,尼即遽止。”
5.刚直不屈貌。《淮南子·修务训》:“则虽王公大人有严志頡頏之行者,无不惮悇痒心而悦其色矣。”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頏以慠世。” 宋 陆游 《叹老》诗:“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敌凴陵意頡頏。”
6.谓傲视。《后汉书·吴祐史弼等传论》:“ 史弼 頡頏严吏,终全 平原 之党。”《魏书·文苑传序》:“逮 高祖 驭天,鋭情文学,盖以頡頏 汉 彻 ( 汉武帝 刘彻 ),掩踔 曹丕 ,气韵高艷,才藻独构。”《旧唐书·王播李绛等传论》:“ 李赵公 頡頏禁林,訏謨相府,嘉言启沃,不以身为。”
7.谓奇怪之辞,游移不定之辞。《文选·扬雄〈解嘲〉》:“是故 邹衍 以頡頏而取世资, 孟軻 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李善 注引 苏林 曰:“頡頏,奇怪之辞也。”《汉书·扬雄传下》作“頡亢”。 颜师古 注:“頡亢,上下不定也。”  ——《漢語大詞典》
上下 shàng xià
(1).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孟子·告子上》:“ 孟子 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老残游记》第二回:“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絶。”
(2).指天地。《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 李贤 注:“上下,天地也。”《南史·宋武帝少帝纪论》:“ 宋武 地非 齐 晋 ,众无一旅,曾不浹旬,夷凶剪暴,诛内清外,功格上下。” 鲁迅 《坟·人之历史》:“如 中国 古说,谓 盘古 辟地, 女媧 死而遗骸为天地,则上下未形,人类已现,冥昭瞢暗,安所措足乎?”亦指天神和地神。
(3).指天神和地神。《书·召诰》:“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 孔 传:“为治当慎祀于天地。” 孔颖达 疏:“举天地则百神之祀皆慎之也。”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事神不恭,获戾於上下,臣等实有罪。”
(4).指天神和人物。《国语·周语上》:“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韦昭 注:“上谓天神,下谓人物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
(5).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孔颖达 疏:“上,谓君也;下,谓臣也。”《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孔 传:“和上下尊卑等列。”《吕氏春秋·论威》:“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 高诱 注:“上,长;下,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你这起人不晓得事体,没上下的!” 张天翼 《儿女们》一:“一批小人,不知上下,不知好歹!”
(6).上等中的下等,即第三等。《书·禹贡》:“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孔 传:“田第八,赋第三。”《汉书·地理志上》:“田上下,赋中上。” 颜师古 注:“田第三,赋第四。” 宋 晁贯之 《墨经·松》:“可揭而起,视之而明者,曰揭明松,品惟上下。”
(7).高低;优劣;胜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 宋 制书画二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西游记》第五二回:“这 大圣 捻着拳头,来於洞口,駡道:‘腯泼怪物,快出来与你 孙外公 见个上下!’”
(8).上首和下首。《红楼梦》第六三回:“掣此籤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两家各饮一杯。”
(9).谓从头到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郭铁笔 接在手内,将眼上下把 浦郎 一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那掌柜的听了,把 安公子 上下一打量。”
(10).犹言古今。《汉书·叙传下》:“篇章博举,通于上下。” 王先谦 补注:“上下谓古今也。”《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英雄儿女,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11).犹言前后。 汉 王充 《论衡·问孔》:“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引 杨仲弘 云:“凡作律诗,起处要平直,承处要舂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
(12).犹左右。用在数量词后,表示约数。《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纔得二十岁上下的一个美少年,巍然高坐受这班新贵的礼,大家看了,好不替他得意。” 老舍 《赵子曰》第一:“天台公寓住着有三十上下位客人,虽然只有二十间客房。”
(13).犹仰俯。《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詔相之。” 郑玄 注:“上,仰者也,下,俯者也。” 贾公彦 疏:“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
(14).犹言丰欠。《周礼·地官·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 贾公彦 疏:“上下即丰凶。”
(15).犹言匹敌,差不多。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近 李翱 从僕学文,颇有所得……有 张籍 者,年长於 翱 ,而亦学於僕,其文与 翱 相上下。” 清 管同 《读〈晏子春秋〉》:“且 刘向 、 歆 、 班彪 、 固 父子,其识与 太史公 相上下,苟所见如今书多 墨氏 説,彼校书胡为入之 儒家 哉?”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16).犹言周旋。《左传·定公四年》:“﹝ 楚 ﹞左司马 戌 谓 子常 曰:‘子沿 汉 而与之上下,我悉 方城 外以毁其舟。’” 唐 韩愈 《刘统军碑》:“公为陈方,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遂至遁败。”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九帅 乃分兵守 东梁山 ,而遣 南桂 与 朱洪章 、 罗洪元 辈力扼此关,夹河而与之上下。”
(17). 六朝 及 隋 唐 时代对父母的尊称。《宋书·孝义传·郭原平》:“今岁过寒,而 建安 緜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南史·刘瓛传》:“又上下年尊,益不愿居官次,废晨昏也。”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上下》:“凡言上下者,犹称尊卑,惣论也……而 江 南士俗近相承,与人言议及书翰往復者,皆指父母为上下,深不达其意耳。”
(18). 宋 元 以后对公差的尊称。《水浒传》第三九回:“ 戴宗 坐下,只见个酒保来问道:‘上下打几角酒?要甚么肉食下酒?’”《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只见点茶的老子,手把粥椀出来道:‘众上下少坐, 宋四公 教我买粥,喫了便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众僧见住持被缚,大家走将拢来,説道:‘上下不必粗鲁,本寺是 山塘 王 相府门徒,等閒也不受人欺侮。’”
(19).旧时请问尊长名字,也称“上下”。犹言上一字,下一字。 田汉 京剧《白蛇传》第九场:“ 许 :‘请问老师父上下?’ 法 :‘老僧 法海 。’”
(1).升降。《楚辞·卜居》:“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王逸 注:“随众卑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赤松子 者, 神农 时雨师也……至 崑崙山 ,常入 西王母 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唐 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变更。《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餼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 贾公彦 疏:“爵尊者礼丰,爵卑者礼杀。”《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韦昭 注:“不可上下者,辞定不可移也。”《南史·恩倖传序》:“夫鲍鱼芳兰,在於所习,中人之性,可以上下。” 唐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漢語大詞典》
逐 zhú《國語辭典》

逐 [ zhú ]

  1. 追赶。如:「追逐」、「随波逐流」。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之三:「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 驱走。如:「驱逐出境」、「逐出家门」、「逐客令」。
  3. 追求、追寻。《国语·晋语四》:「餍迩逐远,远人入服,不为邮矣。」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4. 竞争、争夺。如:「角逐」。《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
  5. 跟随。唐·杨发〈残花〉诗:「暖芳随日薄,残片逐风回。」
  6. 依次、按照顺序。如:「逐年增加」、「逐条说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