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须知三尺剑,只为不平磨。

佚名唐代〕《无名氏之散句

都来消帝力,全不用兵防。道远擎空钵,深山踏落花。

船中江上景,晚泊早行时。山寺钟楼月,江城鼓角风。

雨过花争出,云空月半生。鸟正啼隋柳,人须入楚山。

高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遂有冥心者,还寻此境来。

又因风雨夜,重到古松门。道晦金鸡伏,时来木马鸣。

谁来看山寺,自去扫松门。此生还自喜,馀事不相侵。

白鬓无心镊,青山得意多。一春能几日,无雨亦多风。

苦雨秋涛涨,狂风野烧翻。须知三尺剑,只为不平磨。

要路争先进,闲门肯暂过。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

大雪路亦宿,深山水也吞。卷帘黄叶落,锁印子规啼。

亡国空流水,孤祠掩落花。山魅隔窗舞,鵩鸟入帘飞。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磴危攀薜荔,石滑疏莓苔。

日落无行客,天寒有去鸿。正思浮世事,又到古城边。

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寄宿山中寺,相辞海上僧。

风吹榆荚叶,雨打木瓜花。是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

西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那堪怀远路,犹自上高楼。

白云风散尽,红叶水流来。妾如无异意,君弃也甘心。

野过云根阔,山高树影长。古迹应重别,生缘不暂停。

一个字未稳,数宵心不闲。别地叶频落,去程山已寒。

但取诗名得,何论下第频。早起赴前程,邻鸡尚未鸣。

白地一回雨,儿孙拾得金。轩车在何处,雨雪满前山。

灯微山馆雨,角咽海城秋。去帆看已远,临水立多时。

家贫为客早,路远得书稀。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我忆云门寺,门前千万峰。一瓶居无外,万木老禅中。

秋江洗一钵,寒日晒三衣。空山行客少,独树晚蝉多。

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窗寒风渐紧,灯落夜将深。

云梦几行去,潇湘一夜空。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

故园从小别,夜雨近秋闻。书剑别南州,炎荒万里游。

山盘樵径上,人到雪房迟。路经秋雨后,人入乱峰来。

独树知秋早,孤舟觉夜寒。马饥餐落叶,鹤宿晒残阳。

路远春行尽,家贫愁到时。临水通宵坐,知君此兴同。

江声兼小雨,暝色入啼猿。藕隐玲珑玉,花藏缥缈容。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网断蛛犹织,梁空燕不归。

倒身无著处,呵手不成温。几多诗弟子,无限酒知闻。

床上小薰笼,韶州新退红。看时人步涩,展处蝶争来。

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冰。轮囷如象鼻,潇洒绝青蝇。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

华阳观里钟声集,建福门前鼓动期。陇右诸侯供语鸟,日南太守送名花。

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让劫已令多士伏,沽名还得世人闻。

人为子推初禁火,花愁青女再飞霜。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

兰汤备浴传荆俗,水马浮江吊屈魂。城头椎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

鸟向不香花里宿,人从无影月中归。轻著冻痕销水面,密随和气入花根。

万木尽如花落候,四檐鸣□雨来时。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晚菘细切肥牛肚,新笋初尝嫩马蹄。蝉离楚树鸣犹少,叶到嵩山落更多。

风和日暖方开眼,雨润烟浓不举头。窗前闲咏鸳鸯句,壁上时观獬廌图。

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一点孤灯人梦觉,万重寒叶雨声多。

此心只待相逢说,时复登楼看远山。九江有浪船难济,三峡无猿客有愁。

四海鱼龙精魄冷,五山鸾凤骨毛寒。谁家绿酒欢留客,何处红楼睡失明。

雨露施恩无厚薄,蓬蒿随分有枯荣。去年花下留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蛇蝎性灵生便毒,蕙兰根异死犹香。

三间茅屋无人到,十里松门独自游。翻忆旧山青碧里,绕庵闲伴野僧禅。

不甘五等诸侯荐,直肯九重天子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须知三尺剑不平

须知(須知)xū zhī
(1).必须知道;应该知道。 唐 杜甫 《鸂鶒》诗:“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全不肯施恩布德行王道,怎比那多谋足智雄 曹操 ?你须知 南阳 诸葛 应难料!”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
(2).见“ 须知册 ”。
(3).应用文体之一。对所从事的活动必须知道的事项,多用作通告或指导性文件的名称。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我考上了,不过……’我递给他那张‘进局须知’。” 王蒙 《风筝飘带》:“须知挺复杂,看来不经过一周学习班的培训,是无法学会逛公园的。”  ——《漢語大詞典》
三尺剑(三尺劍)sān chǐ jiàn
古剑长凡三尺,故称。《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宋 张元干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要斩 楼兰 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莽莽神州,天地邱墟。男儿不能提三尺剑,报九世仇。”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1.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 尽。如:「只管去做」。
  1.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1.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1.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1.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不平 bù píng
(1).不均平;不公正。《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 郑玄 笺:“责三公之不均平,不如山之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为天下宰,不平。”《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仙芝 妄号‘大将军’,檄诸道,言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 许杰 《放田水》二:“天地间不平的事情,每每是这个样子。”
(2).指不公正的事或人。 唐 司空图 《冯燕歌》:“未死劝君莫浪言,临危不顾始知难。已为不平能割爱,更将身命救深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扶箕诗》:“杀尽不平方太平。” 沙汀 《航线》:“波涛汹涌着,血和火汹涌着,好象就要吞灭掉这一切的不平。”
(3).愤慨,不满。《楚辞·九辩》:“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唐 卢照邻 《刘生》诗:“ 刘生 气不平,抱剑欲专征。”《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庄生 却其银釵,受其紈扇。妇人欣然而去。 庄子 心下不平。” 柳亚子 《岚山渡月桥有感》诗:“何缘 渡月桥 边水,长向人间诉不平。”
(4).不适,欠安。《汉书·王嘉传》:“今圣体久不平,此臣 嘉 所内惧也。”《北史·艺术传下·徐謇》:“ 孝文 迁 洛 ,稍加眷待,体小不平,及所宠 冯昭仪 有病,皆令处疗。”
(5).不和;不睦。《后汉书·庞参传》:“ 参 素与 洛阳 令 祝良 不平。”《隋书·滕穆王瓒传》:“ 瓚 妃 宇文 氏,先时与 独狐 皇后不平。”《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西秦 凉州 牧 軻弹 与 秦州 牧 益州 不平, 軻弹 奔 凉 。”  ——《漢語大詞典》
磨 mó/mò《國語辭典》

磨 [ mó ]

  1. 摩擦而使物品光滑或锐利。如:「磨光」、「磨刀」。
  2. 将物研细。如:「磨细」、「磨粉」、「磨墨」。
  3. 消灭、泯灭。《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4. 纠缠不休。如:「你真是会磨,竟然让他答应了!」《三侠五义·第五回》:「连包兴在旁也由的暗笑:『老爷今日叫疯子磨住了。』」
  1. 艰难、阻碍。如:「好事多磨」。
  1. 纠缠不休的。如:「磨功」。

磨 [ mò ]

  1. 两块圆形的石盘相合,当中有轴,推转上面一石,用来碾碎谷物的器具。如:「石磨」、「磨房」。也称为「磨 盘」。
  1. 推动磨子将谷物碾平。如:「磨豆腐」、「磨豆浆」。
  2. 掉转,多指车辆。如:「巷子太窄,没法子磨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