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气象颇不凡,在昔规模定非苟。
锦城之东山培塿,突起伽蓝压山口。
入门气象颇不凡,在昔规模定非苟。
黄绢碑词著眼看,青州老衲知名久。
自披榛迳结茅屋,不剪霜华散蓬首。
市门有女捧巾盥,衣裓无化生秽垢。
至今一转鹡鸰语,散作诸方狮子吼。
祖灯寂寞何人继,窣堵岧峣惟鬼守。
法席草长深没膝,僧榻屋穿光见斗。
似闻占籍多衍沃,合选名缁振颓朽。
我来不觉三叹息,眼底尽空诸所有。
自开主席埽尘坌,聊寄闲眠憩奔走。
梦回中夜雨鸣檐,卧听东风寒入牖。
明朝散步转山脊,好语相呼闻野叟。
抽芒已见麦翻浪,捣麨悬知香满手。
须臾日影散林樾,绚练春光被花柳。
仆夫催归屡不应,景物殊佳宁忍负。
出山骑马更踌躇,乘暇应须重载酒。
入门气象颇不凡,在昔规模定非苟。
黄绢碑词著眼看,青州老衲知名久。
自披榛迳结茅屋,不剪霜华散蓬首。
市门有女捧巾盥,衣裓无化生秽垢。
至今一转鹡鸰语,散作诸方狮子吼。
祖灯寂寞何人继,窣堵岧峣惟鬼守。
法席草长深没膝,僧榻屋穿光见斗。
似闻占籍多衍沃,合选名缁振颓朽。
我来不觉三叹息,眼底尽空诸所有。
自开主席埽尘坌,聊寄闲眠憩奔走。
梦回中夜雨鸣檐,卧听东风寒入牖。
明朝散步转山脊,好语相呼闻野叟。
抽芒已见麦翻浪,捣麨悬知香满手。
须臾日影散林樾,绚练春光被花柳。
仆夫催归屡不应,景物殊佳宁忍负。
出山骑马更踌躇,乘暇应须重载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入门(入門)rù mén
(1).进门。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 唐 杜甫 《草堂》诗:“入门四松在,步屧万竹疎。”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只觉得游了六七个地方,都是上楼下楼,入门出门,一点印象也留不下。”
(2).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入门”原为引进之意,后指学问或技艺得到门径。 宋 陆游 《跋〈兰亭序〉》:“观《兰亭》当如禪宗勘辨,入门便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文艺》:“妇人读书习字,所难止在入门。” 草明 《乘风破浪》三:“他调到这里还不满两个月,对钢铁生产还没入门。”
(3).指为初学者指示门径的书。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再将 洪武 以来,程墨垂世之稿,亦选出一半为入门,一半为极则。”又如“医学入门”、“摄影入门”。
(4).指妇女嫁到男家,成为男家的一员。 唐 韩愈 《楚国夫人墓志铭》:“ 韩氏 族大且贵,又太尉 刘公 甥,内外尊显,夫人入门,上下莫不赞贺。” 元 无名氏 《勘金环》第二折:“我入门来多少闲枝节,做丈夫的把我来迎门儿逻惹,做婶子的把我来劈面儿相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我伯母嘆了一口气道:‘侄少爷,我自从入门以后,虽然生过两个孩子,却都养不住。’” ——《漢語大詞典》
(2).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入门”原为引进之意,后指学问或技艺得到门径。 宋 陆游 《跋〈兰亭序〉》:“观《兰亭》当如禪宗勘辨,入门便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文艺》:“妇人读书习字,所难止在入门。” 草明 《乘风破浪》三:“他调到这里还不满两个月,对钢铁生产还没入门。”
(3).指为初学者指示门径的书。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再将 洪武 以来,程墨垂世之稿,亦选出一半为入门,一半为极则。”又如“医学入门”、“摄影入门”。
(4).指妇女嫁到男家,成为男家的一员。 唐 韩愈 《楚国夫人墓志铭》:“ 韩氏 族大且贵,又太尉 刘公 甥,内外尊显,夫人入门,上下莫不赞贺。” 元 无名氏 《勘金环》第二折:“我入门来多少闲枝节,做丈夫的把我来迎门儿逻惹,做婶子的把我来劈面儿相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我伯母嘆了一口气道:‘侄少爷,我自从入门以后,虽然生过两个孩子,却都养不住。’” ——《漢語大詞典》
气象(氣象)qì xiàng
(1).气候;天象。后多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刮风、闪电、打雷、下雪等等。 宋 苏轼 《与章子厚书》:“ 黄州 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 清 刘大櫆 《漱润楼记》:“风雨云烟,晨夕之气象万变。”
(2).指能预示吉凶的云气变化。《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居旬日, 梁 军逼我营。会望气者言:‘西南黑气如鬭鸡之状,当有战阵。’ 存审 曰:‘我方欲决战,而形於气象,得非天赞歟!’”
(3).景色,景象。 唐 阎宽 《晓入宜都渚》诗:“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 韩平原 作 南园 於 吴山 之上,其中有所谓村庄者,竹篱茅舍,宛然田家气象。” 清 侯方域 《记倪云林〈十万图记〉》:“盖 云林 画多得之气象萧疎,烟林清旷。” 陈毅 《平山呈朱德同志》诗:“ 滹沱河 畔与君晤,指点江山气象殊。”
(4).指迹象。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在 儋耳 ,谓子 过 曰:‘吾尝告汝,我决不为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州气象。’”《前汉书平话》卷下:“众官领旨赴宴,坐定了。 陈平 见是伏兵气象,曰:‘这事大变也。’”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农业经过旱灾也有复生气象,真有些神妙。”
(5).气度,气局。《新唐书·王丘传》:“﹝ 王丘 ﹞气象清古,行脩絜,於词赋尤高。” 宋 龚昱 《乐庵语录》卷五:“如 舜 孳孳为善,想其气象必是箇温良恭顺底人。”《三国演义》第八二回:“ 权 曰:‘此计最善。但卿此去,休失了 东吴 气象。’”
(6).指事物的情状和态势。 唐 鲍溶 《古鉴》诗:“古鑑含灵气象和,蛟龙盘鼻护金波。”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石犀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
(7).气概,气派。 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第二折:“恨不的莽拳头打挫牙关,八面威气象全无,十石力身躯软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 侣笙 出落得精神焕发……眉宇间还带几分威严气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没有高山不显平地……( 闯王 )才是打江山的气象。”
(8).指诗文字画的气韵和风格。 唐 韩愈 《荐士》诗:“ 建安 能者七,卓犖变风操,逶迤抵 晋 宋 ,气象日凋耗。” 宋 秦观 《史籀李斯》:“今 汉 碑在者皆隶字,而 程邈 此帖乃是小楷,观其气象,岂敢遂信以为 秦 人书?”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劝仕》:“这诗颇有臺阁气象,不似山野人之作。”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公传》:“间作指头小画,楮墨瓏玲,气象飞动,人多寳而藏之。” ——《漢語大詞典》
(2).指能预示吉凶的云气变化。《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居旬日, 梁 军逼我营。会望气者言:‘西南黑气如鬭鸡之状,当有战阵。’ 存审 曰:‘我方欲决战,而形於气象,得非天赞歟!’”
(3).景色,景象。 唐 阎宽 《晓入宜都渚》诗:“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 韩平原 作 南园 於 吴山 之上,其中有所谓村庄者,竹篱茅舍,宛然田家气象。” 清 侯方域 《记倪云林〈十万图记〉》:“盖 云林 画多得之气象萧疎,烟林清旷。” 陈毅 《平山呈朱德同志》诗:“ 滹沱河 畔与君晤,指点江山气象殊。”
(4).指迹象。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在 儋耳 ,谓子 过 曰:‘吾尝告汝,我决不为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州气象。’”《前汉书平话》卷下:“众官领旨赴宴,坐定了。 陈平 见是伏兵气象,曰:‘这事大变也。’”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农业经过旱灾也有复生气象,真有些神妙。”
(5).气度,气局。《新唐书·王丘传》:“﹝ 王丘 ﹞气象清古,行脩絜,於词赋尤高。” 宋 龚昱 《乐庵语录》卷五:“如 舜 孳孳为善,想其气象必是箇温良恭顺底人。”《三国演义》第八二回:“ 权 曰:‘此计最善。但卿此去,休失了 东吴 气象。’”
(6).指事物的情状和态势。 唐 鲍溶 《古鉴》诗:“古鑑含灵气象和,蛟龙盘鼻护金波。”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石犀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
(7).气概,气派。 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第二折:“恨不的莽拳头打挫牙关,八面威气象全无,十石力身躯软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 侣笙 出落得精神焕发……眉宇间还带几分威严气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没有高山不显平地……( 闯王 )才是打江山的气象。”
(8).指诗文字画的气韵和风格。 唐 韩愈 《荐士》诗:“ 建安 能者七,卓犖变风操,逶迤抵 晋 宋 ,气象日凋耗。” 宋 秦观 《史籀李斯》:“今 汉 碑在者皆隶字,而 程邈 此帖乃是小楷,观其气象,岂敢遂信以为 秦 人书?”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劝仕》:“这诗颇有臺阁气象,不似山野人之作。”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公传》:“间作指头小画,楮墨瓏玲,气象飞动,人多寳而藏之。” ——《漢語大詞典》
颇 ( 頗 ) pō
颇 [ pō ]
- 偏,不正:偏~。~覆。~僻。
- 很,相当地;~为(wéi)。~佳。~久。~以为然。
- 姓。
不凡 bù fán
不平常;杰出。《后汉书·度尚传》“吏人谓之神明”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尚 ﹞擢门下书佐 朱 儁 ,恆嘆述之,以为有不凡之操。”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生随之去,入华堂,室宇器物不凡。”《花月痕》第二回:“处热闹场中,而面目能冷冷者,此其人不凡矣。”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假若 默吟 是诗人,画家,与义士,这个小娃娃便一定不凡。” ——《漢語大詞典》
在昔 zài xī
从前;往昔。《书·洪范》:“我闻在昔, 鯀 陻洪水,汩陈其五行。” 汉 班固 《东都赋》:“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宋 曾巩 《齐州谢到任表》:“习诈而夸,著流风於在昔;多盗与讼,号难治於当今。” ——《漢語大詞典》
规模(規模)guī mó
亦作“ 规摹 ”。亦作“ 规橅 ”。
(1).制度;程式。 汉 张衡 《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魏书·地形志上》:“《夏书·禹贡》, 周氏 《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 唐 韦瓘 《留题桂州碧浔亭》诗:“轮奂未成绳墨在,规模已壮閌閎高。” 明 归有光 《题〈洪武京城图志〉后》:“信分裂偏安之跡,与混一全盛之规橅,逈别如此。”
(2).范围;场面;气势。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如 东坡 、 太白 诗,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海幢寺 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餘抱,荫浓如盖,秋冬不凋。” 章炳麟 《訄书·学隐》:“若 东原 者,观其遗书,规摹閎远,执志故可知。” 秦牧 《深情注视壁上人》:“十九世纪遗留下来的火种,终于在二十世纪新的条件下,又大规模延烧起来了。”
(3).指人物的才具气概。《太平广记》卷一七一引 唐 袁郊 《甘泽谣》:“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畧,乃乱世之雄杰耳。”《前汉书平话》卷上:“元是寒门一壮夫,穷通文武有规模。”
(4).典范;榜样。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固非创业规模、貽厥子孙之道。” 宋 陆游 《贺谢提举启》:“明詔始传,吾党相庆,以为名流之施设,当有前辈之规摹。” 元 耶律楚材 《赠蒲察元帅》诗之一:“元老规模妙天下, 锦城 风景压 河中 。”《西游补》第九回:“ 行者 道:‘谁叫你做现今 秦檜 的师长,后边 秦檜 的规模!’”
(5).摹仿;取法。 唐 司空图 《容城侯传》:“能强记天象地形草木虫介万殊之状,皆视诸掌握,盖其术亦规模《洪范》耳。”《旧唐书·荆王元景传》:“復古则义难顿从,寻今则事不尽理。遂规模 周 汉 ,斟酌 曹 马 ,採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共治之职重矣,分土之实存焉。”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清 方苞 《〈储礼执文稿〉序》:“今之人亦知理之有所宗矣,乃杂述先儒之陈言而无所阐也;亦知辞之尚於古矣,乃规摹古人之形貌而非其真也。”
(6).规划;筹谋;计划。《北史·羊深传》:“ 萧宝夤 反,攻围 华州 , 正平 薛凤贤 等作逆。敕 深 兼给事黄门侍郎,与大行臺、僕射 长孙承业 共会 潼关 ,规模进止。”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孰规摹之?孰发挥之?”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必将训兵择帅而授之规摹,积穀坚城而磨以岁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八年》:“及此閒暇之时,当作规模备御。” 郁达夫 《出奔》:“我打算将这儿的党务划出了一个规模之后,就和你离开此地,免得受人家的指摘。” ——《漢語大詞典》
(1).制度;程式。 汉 张衡 《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魏书·地形志上》:“《夏书·禹贡》, 周氏 《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 唐 韦瓘 《留题桂州碧浔亭》诗:“轮奂未成绳墨在,规模已壮閌閎高。” 明 归有光 《题〈洪武京城图志〉后》:“信分裂偏安之跡,与混一全盛之规橅,逈别如此。”
(2).范围;场面;气势。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如 东坡 、 太白 诗,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海幢寺 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餘抱,荫浓如盖,秋冬不凋。” 章炳麟 《訄书·学隐》:“若 东原 者,观其遗书,规摹閎远,执志故可知。” 秦牧 《深情注视壁上人》:“十九世纪遗留下来的火种,终于在二十世纪新的条件下,又大规模延烧起来了。”
(3).指人物的才具气概。《太平广记》卷一七一引 唐 袁郊 《甘泽谣》:“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畧,乃乱世之雄杰耳。”《前汉书平话》卷上:“元是寒门一壮夫,穷通文武有规模。”
(4).典范;榜样。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固非创业规模、貽厥子孙之道。” 宋 陆游 《贺谢提举启》:“明詔始传,吾党相庆,以为名流之施设,当有前辈之规摹。” 元 耶律楚材 《赠蒲察元帅》诗之一:“元老规模妙天下, 锦城 风景压 河中 。”《西游补》第九回:“ 行者 道:‘谁叫你做现今 秦檜 的师长,后边 秦檜 的规模!’”
(5).摹仿;取法。 唐 司空图 《容城侯传》:“能强记天象地形草木虫介万殊之状,皆视诸掌握,盖其术亦规模《洪范》耳。”《旧唐书·荆王元景传》:“復古则义难顿从,寻今则事不尽理。遂规模 周 汉 ,斟酌 曹 马 ,採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共治之职重矣,分土之实存焉。”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清 方苞 《〈储礼执文稿〉序》:“今之人亦知理之有所宗矣,乃杂述先儒之陈言而无所阐也;亦知辞之尚於古矣,乃规摹古人之形貌而非其真也。”
(6).规划;筹谋;计划。《北史·羊深传》:“ 萧宝夤 反,攻围 华州 , 正平 薛凤贤 等作逆。敕 深 兼给事黄门侍郎,与大行臺、僕射 长孙承业 共会 潼关 ,规模进止。”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孰规摹之?孰发挥之?”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必将训兵择帅而授之规摹,积穀坚城而磨以岁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八年》:“及此閒暇之时,当作规模备御。” 郁达夫 《出奔》:“我打算将这儿的党务划出了一个规模之后,就和你离开此地,免得受人家的指摘。” ——《漢語大詞典》
定 dìng《國語辭典》
定 [ dìng ]
形- 确切的、不改变的。如:「定理」、「定义」、「定律」、「定局」、「定论」。
- 不动的。如:「定产」、「定业」。
- 规定的。如:「定量」、「定时」、「定期」。
- 固定、使固定。如:「定住」、「定影」。
- 使平静、使稳固。如:「平定」、「安邦定国」。
- 使确定、不更改。如:「底定」、「决定」、「否定」、「裁定」。
- 约定、订立。如:「定约」、「制定」、「订定」。
- 究竟、到底。表疑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 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无疑」。唐·杜甫〈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
- 姓。如明代有定伯安。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苟 gǒu《國語辭典》
苟 [ gǒu ]
副- 姑且、暂且。如:「苟同」、「苟安」、「苟延残喘」。《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 随便、草率。如:「一丝不苟」。
- 如果、假设。《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 乃、才。《楚辞·屈原·离骚》:「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 姓。如汉代有苟参。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