尻舆驾神马,孰为策与羁。
苏辙〔宋代〕《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吾兄昔在朝,屡欲请会稽。
誓将老阳羡,洞天隐苍崖。
时事乃大谬,宁复守此怀。
区区芥子中,岂有两须弥。
举眼即见兄,何者为别离。
尻舆驾神马,孰为策与羁。
弭节过蓬莱,海波看增亏。
誓将老阳羡,洞天隐苍崖。
时事乃大谬,宁复守此怀。
区区芥子中,岂有两须弥。
举眼即见兄,何者为别离。
尻舆驾神马,孰为策与羁。
弭节过蓬莱,海波看增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尻 kāo《國語辭典》
尻 [ kāo ]
名- 臀部。《说文解字·尸部》:「尻,臀也。」清·段玉裁·注:「臀,今俗云屁股是也。」元·吴澄〈题牧牛图〉诗:「一牛两脚初下水,尻高未举后两蹄。」《西游记·第三回》:「两个是赤尻马猴。」
舆 ( 輿 ) yú
舆 [ yú ]
- 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马。肩~。
- 古代奴隶中的一个等级,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众人的:~台。~论。~情(群众的意见和态度)。
- 疆域:~地。~图。堪~(相地,风水)。
驾 ( 駕 ) jià
驾 [ jià ]
- 把车套在牲口身上,使拉(车或农具):~车。~辕。
- 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车~。法~(帝王车乘的一种)。
- 使开动,操纵:~驶。~机。~驭(亦作“驾御”)。
- 在……上面,超出:~云。凌~(高出、压倒谁或什么)。
- 对人的敬辞:大~。尊~。劳~。~临。
神马(神馬)shén mǎ
(1).谓马之特异美善,非凡马可比者。《汉书·张骞传》:“初,天子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 乌孙 马好,名曰‘天马’。及得 宛 汗血马,益壮,更名 乌孙 马曰‘西极马’, 宛 马曰‘天马’云。” 宋 叶适 《〈覆瓿集〉序》:“﹝ 薛子长 ﹞来 姑苏 葑门 ,出《老翁赋》、《续通鑑论》,始骇然异之。盖神马汗血,尾鬣不掉而行流无疆,累名骏数百,岂得望尘焉。”
(2).谓神异瑞祥之马。《后汉书·西南夷传》:“有神马四匹,出 滇池 河中,甘露降,白乌见。”《晋书·愍帝纪》:“时有玉龟出 霸水 ,神马鸣城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和气相感,则生朱草,山出象车,泽出神马。”
(3).以精神为马。比喻委心随化,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语本《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宋 苏轼 《赠袁陟》诗:“不见 袁夫子 ,神马载尻舆。”
(4).迷信指灶神所驭之马。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市卖》:“糟草炒豆,乃廿三日送灶饗神马之具也。”
(5).指画有神佛像的纸片,供祭赛时焚化用。也称纸马、甲马。《红楼梦》第八一回:“他又去説,这个病他能治,就用些神马纸钱烧献了,果然有效。”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月光马儿》:“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参见“ 纸马 ”。 ——《漢語大詞典》
(2).谓神异瑞祥之马。《后汉书·西南夷传》:“有神马四匹,出 滇池 河中,甘露降,白乌见。”《晋书·愍帝纪》:“时有玉龟出 霸水 ,神马鸣城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和气相感,则生朱草,山出象车,泽出神马。”
(3).以精神为马。比喻委心随化,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语本《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宋 苏轼 《赠袁陟》诗:“不见 袁夫子 ,神马载尻舆。”
(4).迷信指灶神所驭之马。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市卖》:“糟草炒豆,乃廿三日送灶饗神马之具也。”
(5).指画有神佛像的纸片,供祭赛时焚化用。也称纸马、甲马。《红楼梦》第八一回:“他又去説,这个病他能治,就用些神马纸钱烧献了,果然有效。”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月光马儿》:“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参见“ 纸马 ”。 ——《漢語大詞典》
孰 shú《國語辭典》
孰 [ shú ]
動- 成熟。熟的本字。《說文解字·丮部》:「孰,食飪也。」清·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
- 誰。《論語·公冶長》:「孰謂微生高直?」唐·杜甫〈夏日李公見訪〉詩:「苦遭此物聒,孰謂吾廬幽?」
- 何、什麼。《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策 cè《國語辭典》
策 [ cè ]
名- 馬鞭。《左傳·文公十三年》:「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文選·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 枴扙。《淮南子·墬形》:「夸父棄其策,是為鄧林。」《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 蓍草稱為「策」。《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宋·王安石〈禮樂論〉:「是故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也。」
- 計謀。如:「獻策」、「束手無策」。《戰國策·秦策一》:「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
- 古代以竹簡記事然後連編成策。《孟子·盡心下》:「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通「冊」。
- 文體名。內容以陳述政事的計畫為主。漢·武帝〈詔賢良〉:「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
- 永字八法之一,為斜書向上之一筆。
- 姓。如明代有策敏。
- 鞭打、驅使。如:「策馬前進」。《楚辭·宋玉·九辯》:「郤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
- 督促、勉勵。南朝齊·蕭子良〈與孔中丞稚珪書〉:「孜孜策勵,良在於斯。」《宋史·卷四三四·葉適傳》:「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
- 扶、拄。《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宋·盧袓皋〈浣溪沙·午睡醒來〉詞:「午睡醒來策瘦筇,幾痕茸綠徑苔封。」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羁 ( 羈 ) jī
羁 [ jī ]
- 马笼头:无~之马。~绁(a.马笼头和缰绳;b.喻束缚)。
- 束缚,拘束:~押。~绊。~缚。~囚。放荡不~。
- 停留,使停留:~旅(长久寄居他乡)。~留。~泊。~滞。
- 古代女孩留在头顶像马笼头的发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