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远游既为东鲁,迁居又爱南山。

苏辙宋代〕《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

远游既为东鲁,迁居又爱南山。
齿发自知将老,心怀且欲偷安。
舜井溢流陌上,历山近在城头。
羁旅三年忘去,故园何日归休。
野步西湖绿缛,晴登北渚烟绵。
蒲莲自可供腹,鱼蟹何尝要钱。
饮酒方桥夜月,钓鱼画舫秋风。
冉冉荷香不断,悠悠水面无穷。
雨过山光欲溜,寒来水气如烝。
胜处何须吴越,随方亦有游朋。
扬雄执戟虽久,陶令归田未能。
眼看云山无奈,神伤簿领相仍。
终岁常亲鞭朴,此生知负诗书。
欲寻旧学无处,时有故人起予。
故人远在江汉,万里时寄声音。
闻道禅心寂寞,未废诗人苦吟。
佳句近参风雅,微词间发离骚。
窃欲比君庚信,莫年诗赋尤高。
相思欲见无路,满秩西归有时。
及君铃阁少事,饮我松醪满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远游东鲁迁居南山

远游(遠游)yuǎn yóu
亦作“ 远游 ”。
(1).谓到远方游历。《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汉 班彪 《北征赋》:“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絶迹而远游。”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诗:“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慷慨辞家,踊跃远游。” 潘漠华 《呵》诗:“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远游的儿子。”
(2).见“ 远游冠 ”。
(3).见“ 远游履 ”。  ——《漢語大詞典》
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1.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2.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3.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1.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2.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1. 姓。如汉代有既良。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东鲁(東魯)dōng lǔ
(1).原指 春秋 鲁国 。后以指 鲁 地(相当今 山东省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 周子 ,雋俗之士,既文且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 东鲁 ,习隐 南郭 。” 李善 注引《庄子》:“ 鲁 君闻 颜闔 得道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闔 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反审之,復来求之,则不得矣。” 唐 李白 《赠武十七谔》诗:“爱子隔 东鲁 ,空悲断肠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二公表章经籍,篤古崇儒,至求淑相攸,必属之 东鲁 圣人之裔,诚不愧儒雅风流矣。” 黎元洪 《檄山东文》:“ 东鲁 开化最早,文明独先。”
(2).指 孔子 。 孔子 为 春秋 鲁 人,故称。《陈书·周弘正传》:“ 东鲁 絶编之思, 西伯 幽忧之作。”  ——《漢語大詞典》
迁居(遷居)qiān jū
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生活;搬家。《书·多士》:“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迁居西尔。’”《后汉书·梁统传》:“ 统 高祖父 子都 ,自 河 东迁居 北地 。” 唐 杜甫 《移居夔州郭》诗:“伏枕 云安县 ,迁居 白帝城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蔡侍郎》:“家以此致富,遂迁居。” 郁达夫 《迷羊》三:“因为在我看来,也算是很麻烦的一件迁居的事情,就可以安全简捷地解决了。”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爱 ( 愛 ) ài
爱 [ ài ]
  1.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慕。~情。~戴。~抚。~怜。~恋。~莫能助(虽同情并愿意帮助,但力量做不到)。友~。挚~。仁~。厚~。热~。
  2. 喜好(hào ):~好(hào)。~唱歌。
  3. 容易:铁~生锈。
  4. 重视而加以保护:~护。~惜。
  5. 吝惜:“百姓皆以王为~也”。
南山 nán shān
(1).指 终南山 ,属 秦岭 山脉,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诗·小雅·节南山》:“节彼 南山 ,维石巖巖。”《汉书·东方朔传》:“夫 南山 ,天下之阻也。南有 江 、 淮 ,北有 河 、 渭 ,其地从 汧 陇 以东, 商 雒 以西,厥壤肥饶。”《旧唐书·李密传》:“罄 南山 之竹,书罪未穷,决 东海 之波,流恶难尽。” 清 王士禛 《凤翔府》诗:“ 西雍 横当 斜谷 路, 南山 高接 杜陵 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于是拿出四只铜制镀银的字,一方寸那么大,是‘寿比南山’四字。”
(2).指 祁连山 。《史记·大宛列传》:“﹝ 张騫 ﹞留岁餘,还,并 南山 ,欲从羌中归,復为 匈奴 所得。”《汉书·西域传》:“﹝ 西域 ﹞南北有大山……其 南山 ,东出 金城 ,与 汉 南山 属焉。”
(3).指 南屏山 。 宋 苏轼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因次韵答之》:“卧闻禪老入 南山 ,浄扫清风五百间。”
(4).指 荆南山 ,亦名 君山 、 铜官山 。 三国 吴 孙皓 封为南岳,在今 江苏 宜兴县 南,即所谓 南山 白额虎、 长桥 蛟、并 周处 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 越王 放於南山之中,游於不可存之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 李贺 《江南弄》诗:“鱸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緑。”《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只要得个相貌端正,性情贤慧,持得家,吃得苦的孩子,那怕他是南山里,北邨里都使得。”
(6).《诗经》诗篇名。《诗·齐风·南山》《诗·齐风·〈南山〉序》:“《南山》,刺 襄公 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其恶,作诗而去之。”
(7).《诗经》诗篇名。《诗·小雅·南山有臺》之简称。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冯应榴 合注:“《诗序》:‘《南山有臺》,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