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衔科诏出祥云,底事儒林有逸民。
凤衔科诏出祥云,底事儒林有逸民。
四海声名难著我,一坡风月正宜人。
镜留白发非遮俗,家酿黄柑可接春。
只许诗朋自来往,素袍青履华阳巾。
四海声名难著我,一坡风月正宜人。
镜留白发非遮俗,家酿黄柑可接春。
只许诗朋自来往,素袍青履华阳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凤衔(凤衔)
唐 李峤 奉和拜洛应制 文如龟负出,图似凤衔来。
唐 戎昱 赠韦况徵君 身欲逃名名自随,凤衔丹诏降茅茨。
唐 罗隐 送溪州使君 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上画旗。 ——《骈字类编》
唐 戎昱 赠韦况徵君 身欲逃名名自随,凤衔丹诏降茅茨。
唐 罗隐 送溪州使君 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上画旗。 ——《骈字类编》
科诏(科詔)kē zhào
(1).法律与诏令。《三国志·魏志·程晓传》:“法造於笔端,不依科詔;狱成於门下,不顾覆讯。”
(2).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宋 苏轼 《监试呈诸试官》诗:“每闻科詔下,白汗如流瀋。”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李克己井梦》:“ 乐平 梅林 李克己 ,自少攻苦为学,鋭心进取,然未尝登名。 庆元 乙卯,当科詔之下,祈梦於 五显祠 ,连夕无所感。” ——《漢語大詞典》
(2).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宋 苏轼 《监试呈诸试官》诗:“每闻科詔下,白汗如流瀋。”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李克己井梦》:“ 乐平 梅林 李克己 ,自少攻苦为学,鋭心进取,然未尝登名。 庆元 乙卯,当科詔之下,祈梦於 五显祠 ,连夕无所感。” ——《漢語大詞典》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动-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到。如:「出席」、「出场」。
-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祥云(祥雲)xiáng yún
吉祥的云彩。 北周 庾信 《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祥云入境,行雨随轩。” 唐 赵彦昭 《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 明 谢谠 《四喜记·双桂联芳》:“香雾青霏,祥云红绕。” 陈毅 《昆明新年》诗:“ 中 缅 友好添新页,祥云朵朵护机群。”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那长街、那小巷,都好像掩映在祥云瑞气之中。” ——《漢語大詞典》
底事 dǐ shì
(1).何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 江 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来已入诗词中。” 陈毅 《为苏南磨擦答某君书》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漢語大詞典》
(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漢語大詞典》
儒林 rú lín
(1).指儒家学者之群。《史记》有《儒林列传》。 张守节 正义引 姚承 曰: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汉书·杜周传赞》:“迹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后莫能及也。” 颜师古 注:“儒林, 贡 、 薛 、 韦 、 匡 之辈。”《后汉书·儒林传序》:“今但録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孔丛子·执节》:“寡人闻 孔子 之世,自 正考甫 以来,儒林相继。”
(2).泛指儒生、读书人。《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及 文帝 践祚”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 王闿运 《皇授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明有功贡,以劝儒林。”
(3).泛指士林、读书人的圈子。《旧唐书·韩愈传》:“而 独孤及 、 梁肃 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宋 苏轼 《答乔舍人启》:“伏惟某官,名重儒林,才为国器。”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侍郎有《籜石斋集》五十卷行世,其画尤为儒林珍贵。”
(4).指儒家著作。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既游精於万机,探幽洞深;復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
(5).指儒家经学。 清 钱谦益 《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儒林道学,分为两科,儒林未可以盖道学。” 高燮 《索黄宾虹治印先寄以诗》:“乃以空论相操戈,儒林道学遂分科。”
(6).指学官。《南史·孝义传上·朱文济》:“自卖以葬母,太守 谢蘥 命为儒林,不就。”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儒生、读书人。《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及 文帝 践祚”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 王闿运 《皇授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明有功贡,以劝儒林。”
(3).泛指士林、读书人的圈子。《旧唐书·韩愈传》:“而 独孤及 、 梁肃 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宋 苏轼 《答乔舍人启》:“伏惟某官,名重儒林,才为国器。”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侍郎有《籜石斋集》五十卷行世,其画尤为儒林珍贵。”
(4).指儒家著作。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既游精於万机,探幽洞深;復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
(5).指儒家经学。 清 钱谦益 《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儒林道学,分为两科,儒林未可以盖道学。” 高燮 《索黄宾虹治印先寄以诗》:“乃以空论相操戈,儒林道学遂分科。”
(6).指学官。《南史·孝义传上·朱文济》:“自卖以葬母,太守 谢蘥 命为儒林,不就。”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逸民 yì mín
指遁世隐居的人。《论语·微子》:“逸民: 伯夷 、 叔齐 、 虞仲 、 夷逸 、 朱张 、 柳下惠 、 少连 。” 何晏 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汉书·律历志序》:“ 周 衰官失, 孔子 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颜师古 注:“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 晋 陆机 《招隐》诗:“寻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 清 孙枝蔚 《寄题范眉生幽草轩》诗:“庭户如空谷,交游半逸民。”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