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西台出命书,落笔波涛翻。

苏辙宋代〕《送王震给事知蔡州

朝廷入忘返,冠盖如云屯。
贤哉贵公子,独以民社言。
西台出命书,落笔波涛翻。
东台典封驳,坐惜日月奔。
试剧得上蔡,高卧强东藩。
早岁独多麦,时雨如倾盆。
铃轩省鞭潏,幕府多壶樽。
逡巡文字乐,斥去簿领烦。
赐环行当至,坐席恐未温。
三槐日成阴,富贵属曾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西台出命落笔波涛

西台(西臺)xī tái
(1).官署名。御史台的通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唐 人本谓御史在 长安 者为西臺,言其雄剧,以别分司东都,事见《剧谈録》。本朝都 汴 ,谓 洛阳 为西京,亦置御史臺,至为散地。以其在西京,亦号‘西臺’,名同而实异也。”
(2).官署名。中书省的别称。《文献通考·职官五》:“﹝中书省﹞ 后魏 亦谓之西臺…… 唐 武德 三年,復中书省。 龙朔 二年改为西臺。”
(3).官署名。刑部的别称。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刑部》:“ 隋 改都官为刑部尚书。 唐 天宝 中改为宪部,亦曰西臺。”
(4).台名。 宋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在今 浙江省 桐庐县 南 富春山 。 宋 谢翱 《登西台恸哭记》:“须臾雨止,登 西臺 设主于荒亭隅。”  ——《漢語大詞典》
出命 chū mìng
献出生命。 汉 蔡邕 《被收时表》:“臣愚戇,出命忘体,不顾后患,讥切公卿,内及宠近,区区欲答上问,救怪异,为陛下图康寧之计而已。”《后汉书·杜诗传》:“臣伏覩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於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后汉书·张纲传》:“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埽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漢語大詞典》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简。~函。
  3. 文件:证~。说明~。
  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6. 字体:草~。隶~。楷~。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落笔(落筆)luò bǐ
(1).下笔。 唐 李白 《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明史·文苑传二·顾璘》:“ 应登 才思泉涌,落笔千言。” 袁鹰 《〈悲欢〉后记》:“万语千言,竟不知从何落笔。”
(2).堕笔。《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曹公 闻 权 以土地业 备 ,方作书,落笔於地。”  ——《漢語大詞典》
波涛(波濤)bō tāo
(1).江河湖海中的大波浪。《淮南子·人间训》:“及至乎下 洞庭 ,騖 石城 ,经 丹徒 ,起波涛,舟杭一日不能济也。” 唐 张乔 《望巫山》诗:“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警世通言·乐小舍拚生觅偶》:“ 乐和 跳下水去,直至水底,全不觉波涛之苦,心下如梦相似。” 茅盾 《锻炼》二五:“ 陈克明 感覚到自己好像是在一叶孤舟,而这孤舟又是在这风狂雨骤波涛汹涌的大海。”
(2).比喻艰险的处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无故沉浮於波涛之间,倒屣於埃尘之中,遨集京邑,交关贵游。” 唐 孟郊 《百忧》诗:“何必在波涛,然后惊沉浮。”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在 东山坞 这场剧烈、复杂的斗争波涛里,那那全身的精神力量又被大大地鼓动起来了。”
(3).比喻突起的变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汉祖 西征秉白旄, 子婴 宗庙起波涛。”
(4).比喻起伏不平的思潮。 唐 韩愈 《桃源图》诗:“ 南宫先生 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三:“窗外是祖国明丽的山河,心中是滚滚的波涛。”
(5).波逃,奔逃。 唐 李白 《白马篇》:“叱咤经百战, 匈奴 尽波涛。”一本作“ 奔逃 ”。《敦煌变文集·季布诗咏变文》:“三三五五总波涛,各自思归营幕内。”  ——《漢語大詞典》
翻 fān《國語辭典》

翻 [ fān ]

  1. 反转、覆转。如:「翻身」、「车翻了」。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2. 掀动。如:「翻书」、「翻报纸」。
  3. 越过。如:「翻山越岭」。
  4. 改变。如:「花样翻新」、「翻供」、「翻案」、「翻脸」。
  5. 将某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如:「把这段英文翻成中文。」
  6. 飞翔。如:「众鸟翻飞」。唐·李白〈天台晓望〉诗:「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鼇没。」
  1. 反而。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忠臣翻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