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三秦道,车马不遑息。
山前三秦道,车马不遑息。
日出红尘生,不见青山色。
峰峦未尝改,往意自奔迫。
谁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俯听辨江声,却立睨石壁。
藤萝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暑簟卧清风,寒樽对佳客。
试问东行人,谁能同此适?斋
日出红尘生,不见青山色。
峰峦未尝改,往意自奔迫。
谁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俯听辨江声,却立睨石壁。
藤萝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暑簟卧清风,寒樽对佳客。
试问东行人,谁能同此适?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山前
唐 卢纶 送潘述应宏词下第归江南 雨里行青草,山前望白波。
唐 皮日休 正乐府十篇 其二 橡媪叹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唐 贯休 赠钟陵陈处士 湖上独居多草木,山前频醉过风雷。
唐 徐铉 和明道人宿山寺 闻道经行处,山前与水阳。
宋 欧阳修 黄牛峡祠 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峡长来去。
宋 苏轼 慈湖夹阻风五首 其二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宋 陆游 湖上 山前墟市初多笋,江外人家不禁烟。 ——《骈字类编》
唐 皮日休 正乐府十篇 其二 橡媪叹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唐 贯休 赠钟陵陈处士 湖上独居多草木,山前频醉过风雷。
唐 徐铉 和明道人宿山寺 闻道经行处,山前与水阳。
宋 欧阳修 黄牛峡祠 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峡长来去。
宋 苏轼 慈湖夹阻风五首 其二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宋 陆游 湖上 山前墟市初多笋,江外人家不禁烟。 ——《骈字类编》
三秦 sān qín
(1). 秦 亡以后, 项羽 三分 关中 ,封 秦 降将 章邯 为 雍王 , 司马欣 为 塞王 , 董翳 为 翟王 ,合称三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指今 陕西 一带。 唐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城闕辅 三秦 ,风烟望 五津 。” 金冯璧 《河山形胜图》诗:“地形西控 三秦 远,河势南吞二 华 秋。”
(2). 秦州 、 东秦州 、 南秦州 的合称。《魏书·尒朱天光传》:“於是 三秦 、 河 、 渭 、 瓜 、 凉 、 鄯善 咸来款顺。”《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 三秦 , 秦 、 东秦 、 南秦 也。” ——《漢語大詞典》
(2). 秦州 、 东秦州 、 南秦州 的合称。《魏书·尒朱天光传》:“於是 三秦 、 河 、 渭 、 瓜 、 凉 、 鄯善 咸来款顺。”《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 三秦 , 秦 、 东秦 、 南秦 也。” ——《漢語大詞典》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名-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 量詞:➊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车马(車馬)chē mǎ
(1).车和马。古代陆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诗·小雅·十月之交》:“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夫车马小义,而歷代莫悟。” 明 孙柚 《琴心记·王孙作醵》:“早求车马,同行共赴。”
(2).谓驰骋游乐。《汉书·郊祀志下》:“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之士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漢語大詞典》
(2).谓驰骋游乐。《汉书·郊祀志下》:“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之士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漢語大詞典》
不遑 bù huáng
(1).无暇,没有闲暇。《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受命之日,蒐兵补卒,不遑寝息。” 明 张居正 《谢两宫遣使郊劳疏》:“闻君召命,岂敢俟驾而行,起居不遑,分义宜尔。” 孙犁 《〈秀露集〉后记》:“然于写作一途,还是不愿停步,几乎是终日矻矻,不遑他顾,夜以继日,绕以梦魂。”
(2).“不遑暇食”的略语。《清史稿·阿济格传》:“ 阿济格 曰:‘摄政王躬摄大政,为国不遑,吾敢以吾妻废国事?’”参见“ 不遑暇食 ”。 ——《漢語大詞典》
(2).“不遑暇食”的略语。《清史稿·阿济格传》:“ 阿济格 曰:‘摄政王躬摄大政,为国不遑,吾敢以吾妻废国事?’”参见“ 不遑暇食 ”。 ——《漢語大詞典》
息 xī《國語辭典》
息 [ xí ]
名- 呼吸时出入的气。如:「窒息」、「奄奄一息」、「一息尚存」。《聊斋志异·卷七·青娥》:「略闻香息,心愿窃慰。」
- 子女、儿子。如:「子息」。《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弱息仅存,亦为庶产。」
- 利钱。如:「利息」、「月息」、「年息」。《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
- 音讯、音信。如:「消息」、「信息」。
- 赘肉。《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一·邪气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通「瘜」。
- 姓。如明代有息隆泰。
- 呼吸、喘气。《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休憩、放松身心。如:「歇息」、「休息」。《孟子·梁惠王下》:「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 停止、消失。如:「止息」、「息怒」、「川流不息」。《汉书·卷四八·贾谊传》:「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 繁殖、滋长。《荀子·大略》:「有国之君,不息牛羊。」《战国策·齐策四》:「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