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秋风且食鲈鱼美,洛下诸生未可招。

苏辙宋代〕《次韵子瞻望湖楼上五绝

欲看西湖两岸山,卧乘湖上木兰船。
湖山已自随船改,更值阴晴欲雨天。
眼看西湖不暂来,簿书无算拨还开。
三年屈指浑将尽,记取従今得几回。
湖山欲买恨无钱,且尽芳樽对玉盘。
菱角鸡头应已压,蟹螯马颊更勤餐。
终日清漪弄短桡,久忘车乘走翘翘。
秋风且食鲈鱼美,洛下诸生未可招。
滞留朝市常嫌闹,放弃江湖也未闲。
孤舫粗穷千顷浪,肩舆未尽百重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秋风鲈鱼洛下诸生未可

秋风(秋風)qiū fēng
(1).秋季的风。 汉武帝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 杜甫 《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1.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2.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3.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1.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2.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3.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4.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5.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1.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1.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食 shí/sì/yì《國語辭典》

食 [ shí ]

  1. 吃的東西。如:「糧食」、「麵食」、「素食」、「節衣縮食」。
  2. 生計、俸祿。《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吃、吃飯。如:「食髓知味」、「發憤忘食」、「廢寢忘食」。《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2. 嚐到、承受。如:「自食惡果」。《漢書·卷一○○·敘傳下》:「廣阿之廑,食厥舊德。」《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傳》:「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3. 消耗、虧損。《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昊,月盈則食。」通「蝕」。
  4. 違背、背棄。參見「食言 」條。

食 [ yì ]

  1. 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讀為(ㄌㄧˋ ㄧˋ ㄐㄧ)​。

食 [ sì ]

  1. 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唐·韓愈〈雜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 」。
鲈鱼(鲈鱼)
唐 温庭筠 赠卢长史 东门烟水梦,非独为鲈鱼。
唐 赵嘏 长安晚秋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宋 文同 送潘司理秘校 其一 乡人觅次来相贺,莼菜鲈鱼正软肥。
宋 苏轼 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 其二 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骈字类编》
美 měi《國語辭典》

美 [ měi ]

  1. 漂亮、好看。如:「華美」、「貌美」、「她長得十分甜美。」
  2. 好、善。如:「鮮美」、「完美」、「價廉物美」、「盡善盡美」。
  3. 得意。如:「少臭美了!」
  1. 漂亮的女子。《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2. 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如:「君子有成人之美」。《管子·五行》:「然後天地之美生。」
  3. 美國的簡稱。如:「中、美、英、法。」
  4. 美洲的簡稱。如:「南美」、「北美」、「歐美國家」。
  1. 誇讚、褒獎。如:「讚美」。《韓非子·五蠹》:「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
  2. 使變善變好。如:「養顏美容」。
洛下 luò xià
(1).指 洛阳 城。 南朝 梁 刘令娴 《祭夫徐悱文》:“调逸 许 中,声高 洛 下。”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 山西 老将诗无敌, 洛 下书生语更妍。” 明 王世贞 《明佐游梁无资作歌见援聊此奉复》诗:“吾家弱弟惭小落, 洛 下东西两间屋。”
(2).复姓。 汉 代有 洛下閎 。见《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  ——《漢語大詞典》
诸生(諸生)zhū shēng
(1).各种生物。《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吕氏春秋·仲冬》:“阴阳争,诸生荡。”
(2).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 尹知章 注:“谓授诸生之官而任之以职也。生,谓知学之士也。”《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 鲁 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3).众弟子。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 蕃 齿,相与言於助教博士。”《新唐书·高智周传》:“俄拜 寿州 刺史,其治尚文雅,行部,先见诸生,质经义及政得失,既乃録狱讼,考耕餉勤堕,以为常。” 宋 王安石 《取材》:“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4). 明 清 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杨鼎自述荣遇数事》:“翌日,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明史·文苑传二·罗玘》:“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应童子试,援笔立就如宿构,为诸生,以忠义自许。”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谢山 先生年十四,补诸生,例謁学宫。”  ——《漢語大詞典》
未可 wèi kě
(1).不可。《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 劌 曰:‘未可。’ 齐 人三鼓, 劌 曰:‘可矣。’”《后汉书·荀彧传》:“若一旦生变,天下未可图也。” 唐 杜甫 《剑门》诗:“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然神道设教,使人知畏,亦警世之苦心,未可绳以妄语戒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民族主义的文学家在今年的一种小报上说‘ 鲁迅 多疑’,是不错的,我正在疑心这批人们也并非真的民族主义文学者,变化正未可限量呢。”
(2).未必可以。《论语·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何晏 集解:“适,之也。虽学,或得异端,未必能之道。”  ——《漢語大詞典》
招 zhāo《國語辭典》

招 [ zhāo ]

  1. 打手势以示意人过来。如:「招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2. 用广告、通知等公开方式使人来。如:「招生」、「招考」、「招标」。
  3. 逗、惹、引。如:「招祸」、「招惹」、「别招你妈生气!」、「饼干屑会招来蚂蚁。」《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红楼梦·第一一回》:「你别在这里只管这们著,倒招的媳妇也心里不好。」
  4. 北平方言。指传染。如:「这病招人,要小心!」
  5. 承认罪状。如:「招认」、「不打自招」、「这厮口风紧得很,怎么逼都不招。」
  6. 进用。《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7. 使入赘。如:「招婿」。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或招或嫁,可不好那!」
  8. 寻找。《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1. 箭靶。《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2. 武技、手段。如:「绝招」、「耍花招」。
  3. 明显的标帜。如:「招牌」、「酒招」、「市招」。
  4. 量词。计算招术的单位。如:「一招妙计」、「双方交手三十招仍未分出胜负。」

招 [ qiáo ]

  1. 揭举、揭发。《国语·周语下》:「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唐·韩愈〈争法论〉:「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招 [ sháo ]

  1. 古代虞舜时的乐名曲称。《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禹乃与九招之乐。」同「韶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