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亦何苦,游宦殊自恶。
重门闭不开,乌鸟相呼乐。
晨晖转帘影,微风响松末。
喧哗适已定,寂历方有觉。
人生竟何事,外物巧相缚。
当时不自悟,已过空成怍。
耕耘亦何苦,游宦殊自恶。
弃彼既已误,就此良应错。
谁能即两忘,随缘更无作。
晨晖转帘影,微风响松末。
喧哗适已定,寂历方有觉。
人生竟何事,外物巧相缚。
当时不自悟,已过空成怍。
耕耘亦何苦,游宦殊自恶。
弃彼既已误,就此良应错。
谁能即两忘,随缘更无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耕耘 gēng yún
亦作“ 耕芸 ”。
(1).翻土除草。亦泛指耕种。《管子·八观》:“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汉书·王莽传中》:“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诗:“秋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六》:“耕耘之氓可以战守。” 峻青 《女英雄孙玉敏》十四:“ 盆子山 的山顶,也正在耕耘被炮弹破坏了的土地。”
(2).比喻辛勤劳动。 郭小川 《中国的秋天》诗:“美好的收获,全靠那辛苦的耕耘。” 姜亮夫 《〈楚辞今绎讲录〉序》:“这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便打点精神、制订计划、准备参考书、拟订教学大纲,用全力来完成这一任务。” ——《漢語大詞典》
(1).翻土除草。亦泛指耕种。《管子·八观》:“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汉书·王莽传中》:“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诗:“秋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六》:“耕耘之氓可以战守。” 峻青 《女英雄孙玉敏》十四:“ 盆子山 的山顶,也正在耕耘被炮弹破坏了的土地。”
(2).比喻辛勤劳动。 郭小川 《中国的秋天》诗:“美好的收获,全靠那辛苦的耕耘。” 姜亮夫 《〈楚辞今绎讲录〉序》:“这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便打点精神、制订计划、准备参考书、拟订教学大纲,用全力来完成这一任务。” ——《漢語大詞典》
亦何 yì hé
何其;多么。 晋 葛洪 《神仙传·阴长生》:“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闕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唐 杜甫 《鹿头山》诗:“斯人亦何幸,公镇踰岁月。” 清 方文 《宋遗民咏·赵子固孟坚》:“嗟彼承旨者,失身亦何愚!” ——《漢語大詞典》
苦 kǔ《國語辭典》
苦 [ kǔ ]
名- 五味之一。似黄莲、胆汁的味道,与「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 难以忍受的境况。如:「诉苦」、「吃苦耐劳」、「受苦受难」、「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 受累、为难。如:「他如此忍辱负重,真是苦了他了!」
- 磨炼。《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患、怕。《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选·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旱。」
-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 艰辛、难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脸苦笑」。《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 愁闷。如:「愁眉苦脸」。唐·李白〈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尽心尽力的。如:「苦劝」、「苦谏」、「埋头苦干」、「寒窗苦读」。
游宦(遊宦)yóu huàn
(1). 春秋 战国 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商君书·外内》:“奚为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韩非子·和氏》:“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王先谦 集解:“不守本业,游散求官者。”
(2).泛指外出求官或作官。《汉书·地理志下》:“及 司马相如 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汉书·王符传》:“自 和 安 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 符 独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游宦久不归,山川脩且阔。” 宋 李发先 《〈游宦纪闻〉跋》:“蚤从 云臺 史君 游宦入 蜀 ,见闻已不凡矣。”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 唐 之诗人,惟 陈子昂 、 张説 、 高适 集中间有 幽州 之作,此外游宦於兹土者寡。”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 暑袜街 郝公馆 的主人,本是客籍游宦入 川 的,入 川 仅仅三代。”
谓离家在外做官。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游宦久不归,山川脩且阔。” 唐 杜牧 《柳长句》:“ 灞上汉 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 公度 生于 嘉应州 之穷壤,游宦于 新加坡 、 纽约 、 三藩息士高 之领事官,其与故国中原文献至不接也。”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外出求官或作官。《汉书·地理志下》:“及 司马相如 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汉书·王符传》:“自 和 安 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 符 独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游宦久不归,山川脩且阔。” 宋 李发先 《〈游宦纪闻〉跋》:“蚤从 云臺 史君 游宦入 蜀 ,见闻已不凡矣。”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 唐 之诗人,惟 陈子昂 、 张説 、 高适 集中间有 幽州 之作,此外游宦於兹土者寡。”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 暑袜街 郝公馆 的主人,本是客籍游宦入 川 的,入 川 仅仅三代。”
谓离家在外做官。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游宦久不归,山川脩且阔。” 唐 杜牧 《柳长句》:“ 灞上汉 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 公度 生于 嘉应州 之穷壤,游宦于 新加坡 、 纽约 、 三藩息士高 之领事官,其与故国中原文献至不接也。” ——《漢語大詞典》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動-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恶 ( 惡 ) è/wù/ě/wū
恶 [ è ]
- 不好:~感。~果。~劣。~名。丑~。
- 凶狠:~霸。~棍。险~。凶~。
-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贯满盈。
- ◎ 讨厌,憎恨,与“好(hào )”相对:可~。厌~。好(hào)~。
- 〔~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
- 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 文言叹词,表示惊讶:~,是何言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