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思想 sī xiǎng
(1).想念,怀念。《公羊传·桓公二年》“纳于大庙” 汉 何休 注:“庙之言貌也,思想仪貌而事之。”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 明 冯梦龙 《挂枝儿·泣别》:“你在旅舘中,休要思想着我。”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九歌》:“思想你,好凄凉!”
(2).特指相思。 前蜀 魏承班 《诉衷情》词:“露冷水流轻,思想梦难成。”《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不期 阮三 在家,思想成病。”
(3).思忖;考虑。《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前汉书平话》卷上:“ 子房 独坐思想……久后不免死於 汉王 之手。”《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婆娘把东西收拾起,思想道:‘我把 石 家两个丫头作贱勾了,丈夫回来,必然廝闹。’”《老残游记》第八回:“骑着驴,玩着山景,实在快乐得极,思想做两句诗,描摹这个景象。”
(4).指思维的条理脉络。 柔石 《一个伟大的印象》:“编辑和译著的人,都是思想清楚的战士与作家。”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她思想缜密,描写细腻,比其他的同学高出许多。”
(5).念头,想法。 鲁迅 《坟·灯下漫笔》:“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茅盾 《野蔷薇·昙》:“失败的感觉,被欺骗的感觉,混合着报复的愤恨,突然膨胀起来,驱走了其他一切的思想。”
(6).思想意识。指道德品质方面。 李準 《李双双小传》二:“你嫌不舒坦,不美气,故意找我岔子,你这是啥思想!走!”
(7).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 毛泽东 《实践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也指某种思想体系。如:毛泽东思想,儒家思想。 ——《漢語大詞典》
(2).特指相思。 前蜀 魏承班 《诉衷情》词:“露冷水流轻,思想梦难成。”《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不期 阮三 在家,思想成病。”
(3).思忖;考虑。《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前汉书平话》卷上:“ 子房 独坐思想……久后不免死於 汉王 之手。”《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婆娘把东西收拾起,思想道:‘我把 石 家两个丫头作贱勾了,丈夫回来,必然廝闹。’”《老残游记》第八回:“骑着驴,玩着山景,实在快乐得极,思想做两句诗,描摹这个景象。”
(4).指思维的条理脉络。 柔石 《一个伟大的印象》:“编辑和译著的人,都是思想清楚的战士与作家。”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她思想缜密,描写细腻,比其他的同学高出许多。”
(5).念头,想法。 鲁迅 《坟·灯下漫笔》:“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茅盾 《野蔷薇·昙》:“失败的感觉,被欺骗的感觉,混合着报复的愤恨,突然膨胀起来,驱走了其他一切的思想。”
(6).思想意识。指道德品质方面。 李準 《李双双小传》二:“你嫌不舒坦,不美气,故意找我岔子,你这是啥思想!走!”
(7).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 毛泽东 《实践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也指某种思想体系。如:毛泽东思想,儒家思想。 ——《漢語大詞典》
昆仑(昆侖)kūn lún
亦作“崐仑2”。
(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漢語大詞典》
(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漢語大詞典》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动-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助-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动-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名-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 (一)之又音。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迂怪 yū guài
(1).指神怪。 三国 魏 曹操 《精列》诗:“见期于迂怪,志意在 蓬莱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至於托云龙,説迂怪, 丰隆 求 宓妃 ,鴆鸟媒 娀女 ,诡异之辞也。”
(2).迂阔怪诞。《隋书·礼仪志七》:“舆輦衣冠,甚多迂怪。” 宋 苏辙 《御试制策》:“其言皆迂怪而难信。” 清 归庄 《顾宁人去冬寄诗次韵答之》:“但忧吾友性,迂怪终不悛。” ——《漢語大詞典》
(2).迂阔怪诞。《隋书·礼仪志七》:“舆輦衣冠,甚多迂怪。” 宋 苏辙 《御试制策》:“其言皆迂怪而难信。” 清 归庄 《顾宁人去冬寄诗次韵答之》:“但忧吾友性,迂怪终不悛。” ——《漢語大詞典》
志意 zhì yì
(1).思想;精神。《荀子·修身》:“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韩诗外传》卷四:“血气平和,志意广大,行义塞天地,仁知之极也。” 明 方孝孺 《送金文举归省序》:“自非志意之相同,道术之相感,乌能相恤而不厌哉!”
(2).意愿。《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 归彦 既地居将相,志意盈满,发言陵侮,旁若无人。”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三:“ 凤翔 以监司贿致节鉞,志意已满,当不知有此语。”
(3).犹意志。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后数月,山中大火,鸚鵡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宋 陆游 《贺汤丞相启》:“歷万变而志意愈坚。” ——《漢語大詞典》
(2).意愿。《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 归彦 既地居将相,志意盈满,发言陵侮,旁若无人。”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三:“ 凤翔 以监司贿致节鉞,志意已满,当不知有此语。”
(3).犹意志。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后数月,山中大火,鸚鵡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宋 陆游 《贺汤丞相启》:“歷万变而志意愈坚。”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蓬莱(蓬萊)péng lái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