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功名入图史,文字刻缪琳。

苏辙宋代〕《欧阳文忠公夫人挽词二首

先生才盖世,家事少经心。
流落初相偶,委虵志益深。
功名入图史,文字刻缪琳。
有助知由内,驺虞欲重吟。
好礼忘耆老,持家历盛衰,谨严终至一,贫富各従宜。
晚岁仍闻道,临终竟不疑。
外人传一二,犹得载铭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功名图史文字

功名 gōng míng
(1).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 成玄英 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於功绩,以留意於名誉!”《史记·管晏列传》:“吾幽囚受辱, 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宋 岳飞 《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续范亭 《莫干山》诗:“寳剑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赋等闲。”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1.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2.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3.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4.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5. 到、达。如:「入夜」、「入冬」。
  6.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8.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1.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2.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3.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1.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图史(圖史)tú shǐ
图书和史籍。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进思才淑,傍综图史。”《旧唐书·宋璟传》:“且 苍梧 之野, 驪山 之徒,善恶分区,图史所载。” 清 吴伟业 《赠钱臣扆》诗:“花萼一楼图史遍,竹梧三径管絃新。”  ——《漢語大詞典》
文字 wén zì
(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古代多指单字。 汉 谨慎 《〈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俊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 韩愈 《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小学》:“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於异地,留於异时,於是乎书之为文字。”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歷岁时,且由众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説也。”
(2).连缀单字而成的诗文。 唐 孟郊 《老恨》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雷 则云作文字无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规。”《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几个考学,看了舍亲的文字,都许他京解之才。”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
(3).指诗文中的文辞、词句。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搜奇抉怪,雕鏤文字,与韦布里閭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釐分寸。”
(4).公文;案卷。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今后贼界差人齎到文字,如依前僭伪,立便发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 宋江 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 石碣村 ,报与 晁盖 几个。”《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各路州县接得文字,得知 韩王 被虏,诸将皆亡,未免具降书投降。”《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钱大尹 看罢,即时教押下一箇所属去处,叫将 山前行 山定 来。当时 山定 承了这件文字。”
(5).指奏疏或札子。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熙寧 初议新法,中外惶骇, 韩魏公 有文字到朝廷, 裕陵 之意稍疑。”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韩琦》:“一日,入札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临,后上殿独对,谓官家不得惊,有一文字须进呈,説破只莫泄。”  ——《漢語大詞典》
刻 kè《國語辭典》

刻 [ kè ]

  1. 雕镂。如:「刻字」、「雕刻」、「刻舟求剑」。《说文解字·刀部》:「刻,镂也。」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
  2. 牢记。如:「那段美好的回忆,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版上。」
  3. 伤害、剥削。《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唐·杨倞·注:「刻,损减。」唐·柳宗元〈封建论〉:「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
  4. 限定。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
  1. 程度深的。如:「严刑刻法」。
  1. 古代记时的名称,一昼夜共分一百刻。今以十五分钟为一刻。《周礼·夏官·挈壶氏》「县壶」句下汉·郑玄·注:「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2. 时候。亦指短暂的时间。如:「刻不容缓」、「此时此刻」。《西游记·第九二回》:「这家酬,那家请,略无虚刻。」

刻 [ kē ]

  1. (一)​1.2.之又音。
缪 ( 繆 ) móu/miù/miào/mù/liáo
缪 [ móu ]
     ◎ 〔绸~〕见“”。
缪 [ miù ]
  1. 〔纰~〕错误。
  2. 〔~巧〕计谋,机智,如“岂有他~~,阴阳不能贼?”
缪 [ miào ]
     ◎ 姓。
缪 [ mù ]
     ◎ 古同“”,恭敬。
缪 [ liáo ]
     ◎ 古同“”,缭绕。
琳 lín《國語辭典》

琳 [ lín ]

  1. 美玉。《说文解字·玉部》:「琳,美玉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玫瑰碧琳,珊瑚丛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