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将去聊迟迟,已远悲朋友。

苏辙宋代〕《北京送孙曼叔屯田权三司开坼司

人生不愿才,才士困奔走。
君为大农属,求暇更能否。
自我游魏博,相识恨未久。
谁言但倾盖,信有胜白首。
清晨坐风观,落日语凉牖。
棋精动如律,弓健不论斗。
旁观我不能,晤语君见受。
秋风起沙漠,凄雨湿征袖。
送行欲汲汲,富贵恐君后。
将去聊迟迟,已远悲朋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迟迟朋友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聊 liáo《國語辭典》

聊 [ liáo ]

  1. 乐事、兴趣。《楚辞·王逸·九思·逢尤》:「心烦愦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汉·王延寿·注:「聊,乐也。」
  2. 姓。如汉代有聊仓。
  1. 藉、依赖。如:「民不聊生」。《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2. 闲谈。如:「聊天」、「闲聊」。
  1. 姑且、暂且。如:「聊备一格」、「聊表寸心」。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三五:「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迟迟(遲遲)chí chí
亦作“遟遟”。
(1).徐行貌。《诗·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毛 传:“迟迟,舒行貌。”《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时迟迟其日进兮,年忽忽而日度。” 王逸 注:“迟迟,行貌。” 洪兴祖 补注:“迟迟,来迟也。” 唐 来鹄 《古剑池》诗:“秋水莲花三四枝,我来慷慨步迟迟。”《再生缘》第二一回:“但见他,进步迟迟谢翠华,恍如玉树趁风斜。”
(2).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朱熹 集传:“迟迟,日长而暄也。”《西京杂记》卷四引 汉 枚乘 《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宋 柳永 《林钟商·古倾杯》词:“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绕长隄芳草。” 元 朱庭玉 《翠裙腰·闺思》曲:“雨餘花落莓苔地,巢燕啄香泥。柳绵点水浮萍碎,景迟迟。” 戴望舒 《过旧居》诗:“这样迟迟的日影,这样温暖的寂静,这片午炊的香味,对我是多么熟稔。”
(3).长远。《诗·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飢。” 毛 传:“迟迟,长远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遟遟前涂尽,依依造门基。” 宋 苏轼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岂知二十年,道路犹迟迟。” 明 徐祯卿 《留别边子》诗:“驱车何迢迢,迢迢復迟迟。”
(4).长久。《诗·商颂·长发》:“昭假迟迟,上帝是祗。” 马瑞辰 通释:“迟迟,正状其昭假之久。” 宋 王禹偁 《次韵和朗公见赠》:“欲问劳生心扰扰,强酬佳句思迟迟。”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那夜月明,又听着这琴声,我迟迟不忍下舱去。”
(5).渐渐地;慢慢地。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或得要道之诀,或值不羣之师,而犹恨恨於老妻弱子,眷眷於狐兔之丘,迟迟以臻殂落,日月不觉衰老。”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一:“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一本作“ 迟迟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媪﹞曰:‘阿甥来不易,宜留三五日,迟迟送汝归。’” 赵树理 《福贵》:“这时候,老领工又寻他上工,他说:‘迟迟再说吧!我还不定住不住啦!’”
(6).晚;延迟。 唐 司空图 《僧舍贻友人》诗:“旧山归有阻,不是故迟迟。” 元 张可久 《粉蝶儿·春思》套曲:“芳信归鸿杳杳,盼音书双鲤迟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每欲扶两櫬归葬故里,以资斧未办,姑犹迟迟。” 骆宾基 《寂寞》:“为了能够碰见她们俩,我迟迟到黄昏才去。”
(7).舒缓,从容不迫的样子。《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孙希旦 集解:“威仪迟迟,行礼以和而从容不迫也。” 唐 张乔 《孤云》诗:“舒卷因风何所之,碧天孤影势迟迟。”
(8).眷念貌;依恋貌。《关尹子·三极》:“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悽悽焉,有思心则声迟迟然。” 汉 班昭 《东征赋》:“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 晋 陶潜 《读史述九章·箕子》诗:“去乡之感,犹有迟迟。” 宋 贺铸 《浪淘沙》词:“敛泪復牵衣,私语迟迟,可怜谁会两心期。”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一:“回首意迟迟,欲行未忍遽。”
(9).迟疑。《后汉书·邓彪张禹等传论》:“故昔人明慎於所受之分,遟遟於岐路之閒也。” 李贤 注:“遟遟,疑不前之貌也。” 宋 苏舜钦 《闻见杂录》:“ 乖崖 明日至门首,俟其僕出,即曰:‘我白汝主,假汝至一亲家。’僕迟迟,强之而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文元 道:‘汝等迟迟,且着你看一个样!’颼的一箭,已把内中一个射下马来死了。”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朋友 péng yǒu
(1).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孔颖达 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诗·大雅·抑》:“无言不讐,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后汉书·马援传》:“ 春卿 事 季孟 ,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名声荷朋友,援引乏姻婭。” 明 高启 《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朋友凋零江海空,弟兄离隔关山迥。” 茅盾 《昙》一:“这都是她到 上海 后收到的各方面朋友的信。”
(2). 明 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之称。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今早有个柬帖来,説 邹朋友 要相访,不免啟扉等候呀。”《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那时新得进身,这几个朋友,好不高兴,带了五六个家人上路。”《儒林外史》第二回:“开蒙的时候,他父亲央及集上新进 梅朋友 替他起名。”《儒林外史》第二回:“原来 明 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
(3).特指恋人。 陈原 《社会语言学》10.2:“旧词被赋予新义。例如:‘朋友’(在一定场合下,=恋爱对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