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知君既负西岑游,可使一春终落寞。

楼钥宋代〕《鲍清卿病目不赴竹院之集诗寄坐客次韵

鲍侯年少老文学,艺苑优游富耕穫。
胸中涵养自成趣,妙处正恐儿辈觉。
我慙门巷非尺五,字欲问奇谁与榷。
开樽竹院望同醉,遮眼脑脂何太虐。
团圞十客踏雨来,相从不负东风约。
投壶雅歌了无恨,只恨车公一前却。
海棠春深照眼明,风物融融悟非昨。
从教雨洗烟脂淡,小摘何妨供把握。
夜阑烧烛照春睡,靓妆如在结椅阁。
墙头西望烂蜀锦,嫣然一笑无声乐。
飞红点地绣作茵,正须席地天为幕。
要知富贵出天姿,艳杏夭桃何足录。
主人小筑真好事,肯学区区专一壑。
洞门不锁要客来,笑君大似羊公鹤。
雨余珠泪色惨悽,一顾正嫌无伯乐。
忽惊新诗来叩门,妙语天然不烦琢。
坐中传亲字欲漫,我竖降幡甘面缚。
清明已过雨不休,云雾犹屯四山脚。
揩摩病目不应迟,及此红英半零落。
枝头尚有未开花,纵已离披亦何恶。
知君既负西岑游,可使一春终落寞。
会须来此共赋之,正要重闻诵新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西岑使一春落寞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1.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2.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3.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1.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2.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1. 姓。如汉代有既良。
负 ( 負 ) fù
负 [ fù ]
  1.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2.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3.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4. 遭受:~伤。~屈。
  5. 具有,享有:久~盛誉。
  6. 欠(钱):~债。
  7. 小于零的(数),与“”相对:~数。
  8.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相对:~电。~极。
  9.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10. 失败,与“”相对:不分胜~。
西岑
唐 许浑 早发中岩寺别契直上人 苍苍松桂阴,残月半西岑。  ——《骈字类编》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1.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2.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3.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1.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1.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2.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使 shǐ《國語辭典》

使 [ shǐ ]

  1. 命令、派遣。《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水浒传·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绝根本。」
  2. 让、以致于。《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 役用、役使。《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晋·范宁〈为豫章临发上疏〉:「古之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二日休停。」
  4. 可、行、做。如:「使不得」。《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过一百多钱,倘若租看,亦使得。」
  5. 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几百块钱,少了不够使的。」
  6. 放纵、放任。如:「使性子」。
  7. 出使。《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 奉命到外国执行任务或留驻的外交长官。如:「大使」、「公使」。
  1. 假设、如果。《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汉·王充《论衡·祀义》:「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

使 [ shì ]

  1. (一)​、
  1. 之又音。
一春
唐 常建 落第长安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唐 戴叔伦 将巡郴永途中作 行役留三楚,思归又一春。
唐 刘长卿 送郑司直归上都 马首归何日,莺啼又一春。
唐 白居易 郡中闲独寄微之及崔湖州 蘋洲会面知何日,镜水离心又一春。
唐 秦韬玉 牡丹 图把一春皆占断,固留三月始教开。
唐 韦庄 春暮 一春春事好,病酒起常迟。
唐 陆龟蒙 惜花 人寿期满百,花开唯一春。
唐 李昭象 喜杜荀鹤及第 一春新酒兴,四海旧诗声。
唐 罗隐 除夜寄张达 江浦思归意,明朝又一春。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六十八 一百年中是一春,不教日月辄移轮。
宋 韩琦 柳絮二阕 其一 一春情绪空撩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宋 胡宿 早夏 一春酒费知多少,探尽囊中换赋金。
宋 晁补之 赴广陵道中三首 其三 杨柳青青欲哺乌,一春风雨暗隋渠。
宋 范成大 初入湖南醴陵界 一春客梦饱风雨,行尽江南闻鹧鸪。
宋 陆游 春晚至山中因访陈道人 一春衰病集残骸,太息流尘覆酒杯。
宋 杨万里 题所寓唐德明书斋 只言官满浑无事,也被诗愁搅一春。
宋 刘克庄 春旱四首 其一 一春闵雨动龙颜,晓殿权停贺雪班。
宋 真山民 春闺词 一春螺黛浑无用,付与东风染柳条。
元 王逢 夜宴叶氏庄晓登悠然楼作 一春乐意朝来好,千里家书席上看。
金 段克己 渔家傲 其五 送春六曲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俱尘土。  ——《骈字类编》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落寞 luò mò
(1).落拓,潦倒。《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是一时运限不好,如此落寞。” 金 王若虚 《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继遭丧乱,生理日艰,晚达 汴梁 ,纔试充史院书写,不胜落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如此落寞,尚不刻苦,乃学浮荡耶?”
(2).冷落,寂寞。 唐 辨才 《设缸面酒款萧翼》诗:“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朱子语类》卷一二二:“ 吕丈 在乡里,方取其家来,骨肉得团聚,不至落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是点缀吾居,使不落寞者,榴也。” 王统照 《纪梦》:“她是孤寂的、落寞的,如同远处跑来的一个陌生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