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高下 gāo xià
(1).上和下;高和低。《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国语·楚语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 西山 十亩强,高下略不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若拘定枝枝节节都有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
(2).指声音的高低。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全唐诗》卷八六二载《灵响词》之一:“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明 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李近楼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尽,又不杂一男音。”
(3).高处和低处。《荀子·儒效》:“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杨倞 注:“高下,原隰也。”《淮南子·修务训》:“於是 神农 乃始教民播种五穀,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 高诱 注:“高,陵也;下,隰也。”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4).参差起伏。 唐 李涉 《从秦城回再题武关》诗:“远别 秦 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 商州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5).古代绘制地图时标明地形高低的一种方法。《晋书·裴秀传》:“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
(6).犹反复。《隋书·刑法志》:“ 素 ( 杨素 )又稟性高下,公卿股慄,不敢措言。” 唐 许浑 《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7).指高度。《西游记》第七三回:“那箱儿有八寸高下,一尺长短,四寸宽窄。”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 曹交 食粟之躯等其高下。” 叶圣陶 《登雁塔》:“原地颇有高下,可是坡度极平缓,车行不感颠簸。”
(8).犹差别。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体魄,无论在生诞比率与年龄上,都表现着有比男子更强韧的抵抗力。独于智能,自有历史以来,总表示着有大相悬异的高下。”
(9).好坏;优劣得失。《吕氏春秋·任地》:“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大王一日得 楚 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然酷嗜图画,能第其高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 清 刘鹗 《〈老残游记〉叙》:“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亦指胜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前集》:“二个将军争高下,一番一復用来吞。”
(10).多和少。《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尹知章 注:“高下,犹多少也。谓君之赋税,因其远近之别,以多少之差,轻重合宜,故可嗣之。”《宋史·王次翁传》:“视民产高下以为所输多寡之数,约期受输,不扰而集。”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禀左宗棠》:“现在本地书捐者輒引 沪 上富绅絜量高下,以为口实,捐务益形棘手。”
(11).贵和贱。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
(12).褒贬,抬高和贬低。 马总 《意林》卷一引《文子》:“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倾,此古人之德也。” 宋 刘炎 《迩言》:“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
(13).轻和重。《魏书·孙绍传》:“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纳。” ——《漢語大詞典》
(2).指声音的高低。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全唐诗》卷八六二载《灵响词》之一:“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明 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李近楼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尽,又不杂一男音。”
(3).高处和低处。《荀子·儒效》:“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杨倞 注:“高下,原隰也。”《淮南子·修务训》:“於是 神农 乃始教民播种五穀,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 高诱 注:“高,陵也;下,隰也。”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4).参差起伏。 唐 李涉 《从秦城回再题武关》诗:“远别 秦 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 商州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5).古代绘制地图时标明地形高低的一种方法。《晋书·裴秀传》:“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
(6).犹反复。《隋书·刑法志》:“ 素 ( 杨素 )又稟性高下,公卿股慄,不敢措言。” 唐 许浑 《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7).指高度。《西游记》第七三回:“那箱儿有八寸高下,一尺长短,四寸宽窄。”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 曹交 食粟之躯等其高下。” 叶圣陶 《登雁塔》:“原地颇有高下,可是坡度极平缓,车行不感颠簸。”
(8).犹差别。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体魄,无论在生诞比率与年龄上,都表现着有比男子更强韧的抵抗力。独于智能,自有历史以来,总表示着有大相悬异的高下。”
(9).好坏;优劣得失。《吕氏春秋·任地》:“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大王一日得 楚 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然酷嗜图画,能第其高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 清 刘鹗 《〈老残游记〉叙》:“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亦指胜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前集》:“二个将军争高下,一番一復用来吞。”
(10).多和少。《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尹知章 注:“高下,犹多少也。谓君之赋税,因其远近之别,以多少之差,轻重合宜,故可嗣之。”《宋史·王次翁传》:“视民产高下以为所输多寡之数,约期受输,不扰而集。”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禀左宗棠》:“现在本地书捐者輒引 沪 上富绅絜量高下,以为口实,捐务益形棘手。”
(11).贵和贱。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
(12).褒贬,抬高和贬低。 马总 《意林》卷一引《文子》:“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倾,此古人之德也。” 宋 刘炎 《迩言》:“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
(13).轻和重。《魏书·孙绍传》:“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纳。” ——《漢語大詞典》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動-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動-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動-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 生命。如:「輕生」、「餘生」。
-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分别 fēn bié
(1).区别;分辨。《荀子·王制》:“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虽 孔 墨 之材,不能分别。”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首更詔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餘人。”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鲁迅 《野草·狗的驳诘》:“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
(2).分头;各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时郎中令 石建 为上分别言两人事。”《后汉书·袁安传》:“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餘家。” 元 耶律铸 《日将出》诗:“阴云夜合乾坤失,万象不能分别得。”《红楼梦》第四四回:“ 贾璉 又命 林之孝 将那二百银子入在流水帐上,分别添补,开销过去。”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估计他们已走出很远,就分别在独立家屋和帐篷里投了几个手榴弹。”
(3).划分。《汉书·西域传下》:“后 乌就屠 不尽归诸翎侯民众, 汉 復遣 长罗侯 惠 将三校屯 赤谷 ,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此天地所以分别区域,隔絶内外也。”
(4).差别;不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夷甫 ﹞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宋 李纲 《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诗之二:“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朱自清 《中国歌谣》:“本来歌谣都是原始的诗,从‘辞’而论,并无分别。”
(5).离别。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晋 陶潜 《拟古九首》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一折:“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絶。”《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直送上船,方纔分别。” 峻青 《海啸》第三章八:“这次分别,下一次还不知什么时候见面呢。”
(6).佛教语。谓凡夫之虚妄计度。 唐 白居易 《答次休上人》诗:“禪心不合生分别,莫爱餘霞嫌碧云。”
(7).谓妄加区分。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漢語大詞典》
(2).分头;各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时郎中令 石建 为上分别言两人事。”《后汉书·袁安传》:“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餘家。” 元 耶律铸 《日将出》诗:“阴云夜合乾坤失,万象不能分别得。”《红楼梦》第四四回:“ 贾璉 又命 林之孝 将那二百银子入在流水帐上,分别添补,开销过去。”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估计他们已走出很远,就分别在独立家屋和帐篷里投了几个手榴弹。”
(3).划分。《汉书·西域传下》:“后 乌就屠 不尽归诸翎侯民众, 汉 復遣 长罗侯 惠 将三校屯 赤谷 ,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此天地所以分别区域,隔絶内外也。”
(4).差别;不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夷甫 ﹞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宋 李纲 《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诗之二:“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朱自清 《中国歌谣》:“本来歌谣都是原始的诗,从‘辞’而论,并无分别。”
(5).离别。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晋 陶潜 《拟古九首》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一折:“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絶。”《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直送上船,方纔分别。” 峻青 《海啸》第三章八:“这次分别,下一次还不知什么时候见面呢。”
(6).佛教语。谓凡夫之虚妄计度。 唐 白居易 《答次休上人》诗:“禪心不合生分别,莫爱餘霞嫌碧云。”
(7).谓妄加区分。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