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三年
魏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 借曰未给,亦既三年。
唐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许伴山中躅,三年任一醺。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 其二 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
唐 唐彦谦 离鸾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宋 王安石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元 刘因 满城道中 学馆三年梦,西山此日行。 ——《骈字类编》
唐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许伴山中躅,三年任一醺。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 其二 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
唐 唐彦谦 离鸾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宋 王安石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元 刘因 满城道中 学馆三年梦,西山此日行。 ——《骈字类编》
一语(一语)
南北朝 王僧孺 为人有赠诗 幸有褰裳便,含情寄一语。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 立谈左右皆动色,一语径破千言牢。
元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 张昱 别故人 未别欲千言,临别无一语。 ——《骈字类编》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 立谈左右皆动色,一语径破千言牢。
元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 张昱 别故人 未别欲千言,临别无一语。 ——《骈字类编》
未尝(未嘗)wèi cháng
(1).未曾,不曾。《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於 偃 之室也。”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孺人想着外甥女儿,虽然傍着兄嫂居住,未尝许聘人家。”《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自从掛牌委署斯缺,未尝一夜安眠。”
(2).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国语·周语下》:“ 晋国 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 唐 元稹 《崔弘礼郑州刺史》:“勑:朕读《诗》至於《羔裘》、《緇衣》之章,未尝不三復沉吟。” 明 刘基 《季民湖山义塾记》:“今予幸藉先人餘业,以自免於冻馁,未尝不惴惴於吾身。”
(3).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并非,未必。《汉书·贾山传》:“又曰:‘济济多士, 文王 以寧。’天下未尝亡士也。” 明 李贽 《答周西岩》:“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鲁迅 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 ——《漢語大詞典》
(2).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国语·周语下》:“ 晋国 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 唐 元稹 《崔弘礼郑州刺史》:“勑:朕读《诗》至於《羔裘》、《緇衣》之章,未尝不三復沉吟。” 明 刘基 《季民湖山义塾记》:“今予幸藉先人餘业,以自免於冻馁,未尝不惴惴於吾身。”
(3).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并非,未必。《汉书·贾山传》:“又曰:‘济济多士, 文王 以寧。’天下未尝亡士也。” 明 李贽 《答周西岩》:“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鲁迅 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 ——《漢語大詞典》
屈 qū《國語辭典》
屈 [ qū ]
名- 委曲的心意。如:「受屈」、「叫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代子求官,為夫訴屈。」
-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屈原。
- 彎曲。如:「屈膝」、「屈指一算」。
- 降服、折服。如:「屈服」。《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
- 降低身分。如:「屈意奉承」、「屈駕光臨」。《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 彎曲不直。《孟子·告子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 短虧、虧損。如:「理屈」、「情屈」。漢·王充《論衡·自紀》:「然則辯言必有所屈,通文猶有所黜。」
- 勉強、強迫。《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 冤枉。如:「屈死」、「屈打成招」。
拟学(擬學)nǐ xué
犹仿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此是屋上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漢語大詞典》
文学(文學)wén xué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 出人意料的:~喜。
当涂(當塗)dāng tú
亦作“ 当涂 ”。亦作“ 当途 ”。
(1).途中。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擒庞涓》:“南有 宋 ,北有 衞 ,当涂有市丘,是吾粮涂絶也。” 宋 苏轼 《甘露寺》诗:“我欲访 甘露 ,当途无閒官。” 清 孙枝蔚 《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诗:“当涂谁下 陈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
(2).挡路。《晋书·王濬传》:“夫猛兽当涂,麒麟恐惧,况臣脆弱,敢不悚慄!”
(3).执政;掌权。《韩非子·孤愤》:“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七》:“长揖当涂人,去来山林客。” 李善 注:“当涂,即当仕路也。” 清 刘献廷 《怀古》:“请语当途人,治乱实此始。”
(4).指居要职、掌大权的人。《韩非子·三守》:“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北史·刘仁之传》:“善候当涂,能为诡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义感当途,説动时主,怀全德以自达,裂山河以取贵,又其次也。”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三麻子》:“ 林赞虞 之去 汴 也,有人约各道赂当涂运动之。”
(5). 三国 魏 的代称。《晋书·慕容暐载记论》:“自当涂紊纪,典午握符,推亡之功,掩 岷 吴 而可録,御远之策,怀戎狄而犹漏。”《北齐书·王琳传》:“故典午将灭, 徐广 为 晋 家遗老;当涂已谢, 马孚 称 魏 室忠臣。” 林百举 《悲愤》诗:“代 汉 当涂夙讖妖,塚中枯骨竟天骄。”参见“ 当涂高 ”。
(6).古县名。 西汉 置,属 扬州 九江郡 。相传 夏禹 时为 涂山国 。《汉书·地理志上》:“ 当涂 ,侯国。”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禹 所娶 涂山 侯国也。有 禹虚 。” ——《漢語大詞典》
(1).途中。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擒庞涓》:“南有 宋 ,北有 衞 ,当涂有市丘,是吾粮涂絶也。” 宋 苏轼 《甘露寺》诗:“我欲访 甘露 ,当途无閒官。” 清 孙枝蔚 《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诗:“当涂谁下 陈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
(2).挡路。《晋书·王濬传》:“夫猛兽当涂,麒麟恐惧,况臣脆弱,敢不悚慄!”
(3).执政;掌权。《韩非子·孤愤》:“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七》:“长揖当涂人,去来山林客。” 李善 注:“当涂,即当仕路也。” 清 刘献廷 《怀古》:“请语当途人,治乱实此始。”
(4).指居要职、掌大权的人。《韩非子·三守》:“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北史·刘仁之传》:“善候当涂,能为诡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义感当途,説动时主,怀全德以自达,裂山河以取贵,又其次也。”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三麻子》:“ 林赞虞 之去 汴 也,有人约各道赂当涂运动之。”
(5). 三国 魏 的代称。《晋书·慕容暐载记论》:“自当涂紊纪,典午握符,推亡之功,掩 岷 吴 而可録,御远之策,怀戎狄而犹漏。”《北齐书·王琳传》:“故典午将灭, 徐广 为 晋 家遗老;当涂已谢, 马孚 称 魏 室忠臣。” 林百举 《悲愤》诗:“代 汉 当涂夙讖妖,塚中枯骨竟天骄。”参见“ 当涂高 ”。
(6).古县名。 西汉 置,属 扬州 九江郡 。相传 夏禹 时为 涂山国 。《汉书·地理志上》:“ 当涂 ,侯国。”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禹 所娶 涂山 侯国也。有 禹虚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