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三年政令如牛毛,思归南亩皆蓬蒿。

苏辙宋代〕《送刘长清敏

汝州太守卧病年,亹亹犹复能清言。平生雄辩嗟不见,风流尚有曹州存。

历下东游少相识,欢喜闻君在西邑。旧知兄弟无凡俦,相逢一笑开颜色。

三年政令如牛毛,思归南亩皆蓬蒿。羡君饮酒动论斗,引觥向口收狂潮。

醉后胸中百无有,偃然啸傲倾朋曹。中朝卿士足官府,君归何处狂歌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三年政令牛毛思归南亩蓬蒿

三年
魏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 借曰未给,亦既三年。
唐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许伴山中躅,三年任一醺。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 其二 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
唐 唐彦谦 离鸾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宋 王安石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元 刘因 满城道中 学馆三年梦,西山此日行。  ——《骈字类编》
政令 zhèng lìng
政策和法令。《周礼·天官·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 孙诒让 正义:“凡施行为政,布告为令。” 唐 韩愈 《进士策问》:“天下诸侯奔走其政令之不暇,而谁与为政?此岂非便於人而得於己乎?”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舒梁阿三公远见》:“ 乾隆 初,政令宽大,一时辅翌大臣,皆忠正有远略。” 沙汀 《还乡记》二七:“至于以后推行政令,也会格外添些烦难!”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牛毛 niú máo
比喻多或繁密、细小。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若夫覩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故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也。”《新唐书·褚遂良传》:“且 龙沙 以北,部落牛毛,中国击之不能尽。” 宋 苏轼 《读孟郊诗》诗之一:“夜读 孟郊 诗,细字如牛毛。” 明 吕坤 《答孙月峰书》:“ 宋 儒又一截气象,议论茧丝牛毛,绳墨如躧橇缘榷。”  ——《漢語大詞典》
思归(思歸)sī guī
(1).想望回故乡。 汉 张衡 《思玄赋》:“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 晋 石崇 《思归引》序:“困於人閒烦黷,常思归而永叹。”
(2).鸟名。即子规,一名杜鹃。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姊规》:“子规,人但知其为催春归去之鸟,盖因其声曰归去了,故又名思归鸟。”  ——《漢語大詞典》
南亩(南畝)nán mǔ
谓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诗·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穀。” 汉 桓宽 《盐铁论·园池》:“夫如是,匹夫之力尽於南亩,匹妇之力尽於麻枲。” 唐 杜牧 《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於南亩之农夫。” 宋 王安石 《感事》诗:“乡邻銖两徵,坐逮空南亩。” 清 方文 《响山访梅杓司及令弟崑白各赋》之一:“孤村南亩外,九载始重过。”  ——《漢語大詞典》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1.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2.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蓬蒿 péng hāo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庄子·逍遥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间。”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梦阳 《汉京篇》:“ 霍氏 门前狐夜号, 魏其 池馆长蓬蒿。”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看到的是满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并世奇男淑女,慧业天生,湮没蓬蒿,姓名翳寂,岂少也哉!”
(3).茼蒿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茼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