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参偶不与班,孔子无容心其间。
曾丰〔宋代〕《题通州通判陈日华二友斋》
吾初丞小邑,誓与松竹为胶漆。今公丞大藩,誓与松竹为金兰。
维松若竹有何德,和公玉立成三益。矫矫摩云性天高,亭亭傲雪心地直。
风月外吾吾强哦,其如松竹偃蹇何。横江太守风月主,公与平分无乃多。
况胸有眼笔有口,大与松竹相谐偶。张陈漫浪耳热初,管鲍绸缪岁寒后。
三友莫逆俱岁寒,犹遗其一非简驩。四科参偶不与班,孔子无容心其间。
爱参初不异颜闵,寄与梅仙勿衔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四科 sì kē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
参偶(參偶)cān ǒu
三者一致;互相交合。 汉 王充 《论衡·寒温》:“夫天道自然,自然无为;二令参偶,遭适逢会。人事始作,天气已有,故曰道也。” ——《漢語大詞典》
不与 bù yǔ
不赞成。例如: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漢語大詞典》
班 bān《國語辭典》
班 [ bān ]
动- 古代将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以为信。《说文解字·玨部》:「班,分端玉。」《书经·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 分开、分别。参见「班马 」条。
- 分予、赠给。《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援)乃散尽(货殖财产)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
- 颁布。《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秋,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于天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自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䌷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
- 回、还。如:「班师回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回还,一郡并获全。」
- 相等、等同。《孟子·公孙丑上》:「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汉·赵岐·注:「班,齐等之貌也。」
- 工作或学习人员的分组组别。如:「甲班」、「初级班」、「才艺班」、「进修班」。
- 行业中的小团体。如:「戏班」。
- 军队中编制的单位。属于排,通常由十人组成。
- 行列、行次。如:「排班」。《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三国吴·薛综·注:「班,位次也。谓尊卑有等差也。」
- 按时间分成的工作段落。如:「上班」、「值班」、「加班」、「三班制」。
- 量词:➊ 计算人群的单位。如:「一班人马」。➋ 计算交通工具定时开动的单位。如:「这家航空公司每周有三班飞机飞往欧洲。」➌ 计算班级的单位。如:「我们学校有二十五班学生。」➍ 计算工作时段的单位。如:「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 姓。如汉代有班彪、班超、班昭。
- 定时开动的。如:「班机」、「班车」。清·徐珂《清稗类钞·舟车类·班船》:「江苏之称航船,曰:『班船』。喻其往来有定,更番为代也。」
孔子 kǒng zǐ
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 丘 ,字 仲尼 。 鲁国 人。《论语》一书,记有他的谈话及与门人的问答。 ——《漢語大詞典》
无容(無容)wú róng
(1).不文饰仪容。《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 朱彬 训纂引 王念孙 曰:“党,所也,言父所不敢为容也。”《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 邢昺 疏:“以其悲哀在心,故形变於外,所以稽顙触地无容,哀之至也。”
(2).不允许;不让。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寻所烧者定当非此例,无容一封一焚故也。”《隋书·赵才传》:“自以荷恩深重,无容坐看成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一:“大君有命,无容却回。”
(3).犹言无地可容。 宋 陆九韶 《居家正本制用篇·正本》:“幸其时数之遇,则跃跃以喜,小有阻意,则躁闷若无容矣。” ——《漢語大詞典》
(2).不允许;不让。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寻所烧者定当非此例,无容一封一焚故也。”《隋书·赵才传》:“自以荷恩深重,无容坐看成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一:“大君有命,无容却回。”
(3).犹言无地可容。 宋 陆九韶 《居家正本制用篇·正本》:“幸其时数之遇,则跃跃以喜,小有阻意,则躁闷若无容矣。” ——《漢語大詞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名-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其间(其間)qí jiān
(1).其中;那中间。 唐 韩愈 《谢自然》诗:“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然古书之存於今者寡矣,其间亦有异闻焉,安可废之。” 鲁迅 《野草·过客》:“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
(2).指某一段时间。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那其间墻里无人看,墻外行人则要你厮顾盼。” 毛泽东 《两个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从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已经二十四年了,其间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这样三个英勇奋斗的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漢語大詞典》
(2).指某一段时间。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那其间墻里无人看,墻外行人则要你厮顾盼。” 毛泽东 《两个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从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已经二十四年了,其间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这样三个英勇奋斗的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