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名-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戳 chuō《國語辭典》
戳 [ chuō ]
动- 以物体的尖端触刺。如:「戳个洞」、「戳破」。《宋史·卷二○一·刑法志三》:「苏州民张朝之从兄以枪戳死朝父,逃去。」《红楼梦·第三○回》:「便咬著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
- 竖立。如:「把棍子戳在地上。」
- 图章、印记。如:「邮戳」。《福惠全书·卷四·莅任部·酬答书札》:「如发回书,即于前件下注某日发回书讫,上用销号小戳。」
犀兕 xī sì
(1).犀牛和兕。《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列子·仲尼》:“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 晋 左思 《吴都赋》:“乌菟之族,犀兕之党。”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犀兕齐山积,牛羊遍谷横。”
(2).指犀兕的皮。《荀子·议兵》:“ 楚 人鮫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摜犀兕之甲,以涉不测之渊。”
(3).指以犀兕皮制的甲或盾。《商君书·弱民》:“脇蛟犀兕,坚若金石。” 朱师辙 解诂:“胁,两旁也。蛟,借为‘鮫’。言 楚 兵披鮫鱼犀兕之甲,坚若金石。” ——《漢語大詞典》
(2).指犀兕的皮。《荀子·议兵》:“ 楚 人鮫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摜犀兕之甲,以涉不测之渊。”
(3).指以犀兕皮制的甲或盾。《商君书·弱民》:“脇蛟犀兕,坚若金石。” 朱师辙 解诂:“胁,两旁也。蛟,借为‘鮫’。言 楚 兵披鮫鱼犀兕之甲,坚若金石。” ——《漢語大詞典》
永 yǒng《國語辭典》
永 [ yǒng ]
形- 深长的、久远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一七:「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 恒久、久远。如:「永垂不朽」。《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
息 xī《國語辭典》
息 [ xí ]
名- 呼吸时出入的气。如:「窒息」、「奄奄一息」、「一息尚存」。《聊斋志异·卷七·青娥》:「略闻香息,心愿窃慰。」
- 子女、儿子。如:「子息」。《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弱息仅存,亦为庶产。」
- 利钱。如:「利息」、「月息」、「年息」。《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
- 音讯、音信。如:「消息」、「信息」。
- 赘肉。《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一·邪气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通「瘜」。
- 姓。如明代有息隆泰。
- 呼吸、喘气。《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休憩、放松身心。如:「歇息」、「休息」。《孟子·梁惠王下》:「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 停止、消失。如:「止息」、「息怒」、「川流不息」。《汉书·卷四八·贾谊传》:「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 繁殖、滋长。《荀子·大略》:「有国之君,不息牛羊。」《战国策·齐策四》:「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行路难(行路難)xíng lù nán
(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漢語大詞典》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