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山穷水泉见,发越遍溪谷。

苏辙宋代〕《寄济南守李公择

岱阴皆平田,济南附山麓。
山穷水泉见,发越遍溪谷。
分流绕涂巷,暖气烝草木。
下田满粳稻,秋成比禾菽。
池塘浸余润,菱芡亦云足。
辞家四千里,恃此慰穷独。
公従吴兴来,苕霅犹在目。
应恐齐鲁间,长被尘土辱。
不知西垣下,滉漾千亩渌。
仰见鸥鹭翻,俯视龟鱼浴。
初来厌桴鼓,稍久捐鞭扑。
清诗调嘉宾,夜话继华烛。
飞花暮雪深,浮蚁糟床熟。
相对各忘归,西来自嫌速。
人生每多故,乐事难再卜。
钜野一汗漫,河济相腾蹙。
流沙翳桑土,蛟蜃处人屋。
农亩分沉埋,城门遭板筑。
伤心念漂荡,引手救颠覆。
劳苦空自知,吁嗟欲谁告。
遥知旧游处,落落空遗躅。
平生读书史,物理粗能瞩。
归耕久不遂,终作羝羊触。
赋诗心自惊,请公再三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山穷水泉发越溪谷

山穷(山穷)
庾信郑常神道碑山穷水断马束桥飞遥扬雄羽猎赋野尽山穷囊括其雌雄沈沈容容 噱虖纮中  ——《骈字类编》
水泉 shuǐ quán
(1).河流与泉流。《礼记·月令》:“﹝孟冬之月﹞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吕氏春秋·圜道》:“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三:“ 苏州 之地,北枕 长江 ,东表溟海,而水泉之势,则与 江 平,故曰 平江郡 。”
(2).特指泉流、泉水。《汉书·翼奉传》:“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宋 苏辙 《寄济南守李公择》诗:“山穷水泉见,发越遍溪谷。”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滴水泉可以作江河之始流,一片树叶之飘动可以兆暴风之将来。”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发越(發越)fā yuè
(1).播散;散发。《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郁郁菲菲,众香发越。” 郭璞 注:“香气射散也。”《后汉书·冯衍传下》:“﹝ 冯衍 《显志》﹞华芳曄其发越兮,时恍忽而莫贵。”《朱子语类》卷一一五:“近来学者如 漳 泉 人物,於道理上发得都浅,都是作文时文采发越,粲然可观。”
(2).激扬;激昂。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英声发越,采采粲粲。”《隋书·文学传序》:“ 江 左宫商发越,贵於清綺; 河 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常有数人登场,每人一隻之曲,而众口同声以出之者。在授曲之人,原有浅、深二意:浅者虑其冷静,故以发越见长;深者示不参差,欲以翕如见好。”
(3).疾速。《汉书·李寻传》:“太白发越犯库,兵寇之应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发越,疾貌也。”
(4).指使疾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唐 户部有蠲符……今出於 永嘉 。士大夫喜其有发越翰墨之功,争捐善价取之。”
(5).犹焕发。 宋 沈作喆 《寓简》卷四:“﹝古法书﹞人间殆不復见,其仅存者皆归御府,但追想其笔势飞动,精神发越耳。”
(6).犹抒发。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瓏玲其声,龙吟凤鸣,妙契大造,发越七情。”
(7).阐述;阐发。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序》:“世之为士者,贵於立言。然言不可以徒立也,必依乎经史而为之辨证。虽或未遑竭其终始而具释全书,所以发越其光晶,而疏通其晦塞者,其为来学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明 归有光 《易图论上》:“诸经遭 秦 火之厄,《易》独以卜筮存。 汉 儒传授甚明,虽於大义无所发越,而保残守缺,惟恐散失。”
(8).犹显露。 元 李翀 《日闻录》:“ 扬子云 曰:‘月未望则载魄於西,既望则终魄於东,其遡於日乎。’理固该尽,而不如 沈括 之言,能发越其状也。 沈括 曰:‘月如银圜,圜本无光,日耀之乃有光矣。’”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张子野 词,古今一大转移也…… 子野 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 温 韦 ,发越亦不似豪 苏 腻 柳 。”
(9).犹发挥。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人之魂神不清明,智慧不发越者,忧心沉沉昏昏、若坠若凝者,其皆由牵累哉!”参见“ 发挥 ”。
(10).犹出息。 周立波 《腊妹子》五:“自从 腊妹子 从饿老鹰嘴里夺回了她那一只小黑鸡婆以后,这位老婆婆就很喜欢 腊妹子 了,总说她能干,将来一定有发越。”《山乡巨变》上十五:“只有发狠做,你们会有发越的。”
(11).古殿名。《文选·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 椒房 ,后妃之室。 合欢 增城 , 安处 常寧 , 茝若 椒风 , 披香 发越 , 兰林 蕙草 , 鸳鸞 飞翔 之列。” 吕延济 注:“ 合欢 而下并殿名。”
(12). 南朝 陈 贺文发 、 顾越 的并称。《南史·儒林传·顾越》:“时又有 会稽 贺文发 ,学兼经史,与 越 名相埒,故都下谓之 发 越 焉。”  ——《漢語大詞典》
遍 biàn《國語辭典》

遍 [ ​biàn ]

读音
  1. 全部、整个。形容到处都是。如:「遍体鳞伤」、「哀鸿遍野」、「满山遍野」。宋·张俞〈蚕妇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1. 没有一处遗漏的。如:「遍布」、「遍历」、「红遍东南亚」。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 布满。如:「朋友遍天下」。
  1. 量词。计算动作头尾经历的单位。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遍 [ ​piàn ]

语音
  1. (一)​之语音。
溪谷(谿谷)xī gǔ
山间的河沟。《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他的跛腿还是被他追赶失脚,掉到溪谷里跌伤了的。”
谿谷:山谷;沟壑。《墨子·天志中》:“列为山川谿谷,播赋百事。” 三国 魏 曹操 《苦寒行》:“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唐 独孤及 《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炎云如烟火,谿谷将恐竭。” 清 唐甄 《潜书·柅政》:“谿谷阻车,蒺藜阻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