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颀然(頎然)qí rán
(1).挺立修长貌。《孔子家语·辩乐》:“近黮而黑,頎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 王肃 注:“頎,长貌。” 宋 叶适 《祠山祷雨文》:“未插之秧,十尚三四;頎然块中,插者行死。”
(2).风姿挺秀貌。 唐 韩愈 《送陈秀才彤序》:“ 潁川 陈彤 ,始吾见之 杨湖南 门下,頎然其长,薰然其和。” 宋 苏轼 《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诗:“君来扣门如有求,頎然鹤骨清而修。” 清 恽敬 《庄经饶墓志铭》:“其视端然,其立頎然,其行圈然,其色夷然。” ——《漢語大詞典》
(2).风姿挺秀貌。 唐 韩愈 《送陈秀才彤序》:“ 潁川 陈彤 ,始吾见之 杨湖南 门下,頎然其长,薰然其和。” 宋 苏轼 《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诗:“君来扣门如有求,頎然鹤骨清而修。” 清 恽敬 《庄经饶墓志铭》:“其视端然,其立頎然,其行圈然,其色夷然。” ——《漢語大詞典》
仲 zhòng《國語辭典》
仲 [ zhòng ]
形- 位置居中的。如:「仲秋」、「仲夏」。《书经·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 兄弟排行,常用伯、仲、叔、季为序,仲是排行第二的。《仪礼·士冠礼》:「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汉·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 姓。如唐代有仲子陵。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叔 shū《國語辭典》
叔 [ shú ]
名- 稱謂:➊ 用以稱父親的弟弟。如:「叔父」、「叔侄」。➋ 用以稱丈夫的弟弟。如:「小叔」。➌ 用以稱父親平輩朋友中年紀小於父親的人。如:「王叔叔」。
- 姓。如漢代有叔壽。
- 兄弟中排行第三的。《儀禮·士冠禮》:「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
- 衰微、衰末。參見「叔世」、「叔季」等條。
耆老 qí lǎo
(1).老年人。《礼记·王制》:“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汉书·朱博传》:“门下掾 赣遂 耆老大儒,教授数百人,拜起舒迟。” 唐 王翰 《饮马长城窟行》:“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 秦王 筑城卒。”《新唐书·儒学传下·褚无量》:“﹝ 无量 ﹞以耆老,随仗听徐行,又为设腰舆,许乘入殿中。”
(2).年老。《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 宋 叶适 《宋杜君墓志铭》:“如君之安于一丘,而能自信独乐,耆老不倦,以尽其死,是可贤也。”
(3).老成人。《礼记·檀弓上》:“ 鲁哀公 誄 孔子 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 陈澔 集说:“言天不留此老成,而无有佐我之位者。”
(4).特指致仕卿大夫。《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 郑玄 注:“耆老,乡中致仕之卿大夫也。”
(5).指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水浒传》第九四回:“两县耆老率领百姓,牵羊担酒,献纳城池。”《文明小史》第三七回:“那 诸城 的百姓……听见新官到任,而且为着这件事来的,内中就推出几箇耆老来见新官。”
(6).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称能言善辩者。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其所议论,谓之夷经。” ——《漢語大詞典》
(2).年老。《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 宋 叶适 《宋杜君墓志铭》:“如君之安于一丘,而能自信独乐,耆老不倦,以尽其死,是可贤也。”
(3).老成人。《礼记·檀弓上》:“ 鲁哀公 誄 孔子 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 陈澔 集说:“言天不留此老成,而无有佐我之位者。”
(4).特指致仕卿大夫。《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 郑玄 注:“耆老,乡中致仕之卿大夫也。”
(5).指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水浒传》第九四回:“两县耆老率领百姓,牵羊担酒,献纳城池。”《文明小史》第三七回:“那 诸城 的百姓……听见新官到任,而且为着这件事来的,内中就推出几箇耆老来见新官。”
(6).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称能言善辩者。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其所议论,谓之夷经。” ——《漢語大詞典》
天 tiān《國語辭典》
天 [ tiān ]
名- 日月星辰所罗列的空间,即天空。如:「碧海青天」、「顶天立地」。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一昼夜的时间。如:「昨天」、「今天」、「大后天」、「一天」。
- 白天或一天中的某一段时间。如:「三天三夜」、「三更天」。宋·程颢〈春日偶成〉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 时节、季节。如:「春天」、「三伏天」、「黄梅天」。
- 气候。如:「晴天」、「阴天」、「大热天」、「下雨天」。
- 自然。如:「人定胜天」、「乐天知命」。《庄子·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 指宇宙万物的主宰。有时指大自然、有时指命运、有时指天神等。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怨天,不尤人。」《书经·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指神灵所住的世界。如:「升天」、「归天」。
- 不可或缺或最重要的事物。如:「以夫为天」。《汉书·卷四十三·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时。如:「这项工作限你三十天时间完成,不得拖延。」
- 自然的、天然的。如:「天才」、「天险」、「天籁」、「天性」。
- 数目极大的。如:「天价」、「天量」、「天文数字」。
- 腾空架设的、驾于空中的。如:「天桥」、「天窗」、「天棚」。
- 很、非常。如:「天大的好消息」、「天大的新闻」。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名-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骘 ( 騭 ) zhì
骘 [ zhì ]
- 排定:评~高低。
- 雄马。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