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稍存楸梧高,大剪菰蒲秽。

苏辙宋代〕《思贤堂

杨公守临汝,俯仰八十载。
推迁城市非,散落篇章在。
外物固难必,清名竟安赖。
孤亭右洲渚,斜日到冠佩。
飞翔栋宇回,滉荡波流对。
稍存楸梧高,大剪菰蒲秽。
遗编访诸子,翠石补前废。
吏民亦潸然,未替甘棠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楸梧菰蒲

稍 shāo/shào《國語辭典》

稍 [ shāo ]

  1. 略微。如:「请稍候」、「稍纵即逝」。
  2. 颇、甚。《文选·江淹·恨赋》:「紫台稍远,关山无极。」唐·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诗:「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3. 已经。唐·赵冬曦〈和尹懋秋夜游灉湖〉诗二首之一:「山暗云犹辨,潭幽月稍来。」
  4. 正、方才。宋·陈师道〈寄晁无斁春怀〉诗:「稍听春鸟语叮咛,又见官池出断冰。」
  1. 俸禄。《仪礼·聘礼》:「赴者至,则衰而出,唯稍受之。」汉·郑玄·注:「稍,廪食也 。」
  2. 钱财、赌本。《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公子宽坐,容在下回家去,再取稍来决赌何如?」
  3. 姓。如汉代有稍腾。

稍 [ ​shào ]

  1. (一)​之又音。
存 cún《國語辭典》

存 [ cún ]

  1. 省视、问候。《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明史·卷一·太祖本纪》:「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2. 存在、生存。如:「共存」、「生死存亡」。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3. 寄放、储蓄。如:「寄存」、「存款」。
  4. 有、心怀。如:「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么心?」
  5. 保留、留下。如:「存疑」、「去伪存真」、「硕果仅存」。
  6. 停滞。《红楼梦·第二○回》:「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
  7. 思念。《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1. 姓。如宋代有存光孙。
楸梧
元 元好问 外家南寺 郁郁楸梧动晚烟,一庭风露觉秋偏。
明 刘基 次韵高则诚雨中三首 其三 楸梧夜冷鸟惊树,霜露秋清蜂闭房。  ——《骈字类编》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剪 jiǎn《國語辭典》

剪 [ jiǎn ]

  1. 两面刀刃相对、交叉以截断东西的用具。如:「剪刀」、「剪子」。
  1. 用剪刀裁截。如:「剪草」、「剪发」、「剪纸」。
菰蒲 gū pú
(1).菰和蒲。 南朝 宋 谢灵运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宋 张元干 《念奴娇》词:“荷芰波生,菰蒲风动,惊起鱼龙戏。”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向断桥西下,疏剌剌秋水菰蒲,冷清清明月芦花。”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2).借指湖泽。 南唐 张泌 《洞庭阻风》诗:“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明 孙蕡 《湖州乐》诗:“菰蒲浪深迷白紵,有时隔花闻笑语。” 清 金农 《松陵雨泊》诗:“一夕菰蒲打蓬雨,声声引梦入江湖。”  ——《漢語大詞典》
秽 ( 穢 ) huì
秽 [ huì ]
  1. 肮脏:~恶(è)。~浊。污~。
  2. 丑恶的:~行(xíng)。~迹。~气。~语。淫~。自惭形~。
  3. 田中多杂草,荒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