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信由天,未死庸非命。
五年窜南荒,顽质不伏病。
吸清吐浊秽,气练骨随劲。
澹然久忘归,寂寂就遐屏。
国恩念流落,牵挽畀邻境。
叶舟溯长江,藤鞋过重岭。
峡深茑萝恶,山险崖石横。
恢台夏初发,氛雾秋愈盛。
菘薤食有时,豚羔讵曾省。
门开讼氓入,日晏鳺舌竞。
肝脾得寒热,冰炭迫晨暝。
俚医固空疏,蛮觋剧粗猛。
老妻但坐哭,遗语未肯听。
长子亦在床,一卧昏不醒。
思归未可得,即死副前定。
如如性终在,冉冉岁将冷。
筋骸稍轻安,冠服强披整。
余方厌苓术,日食禁醪茗。
发衰乱随栉,骨瘦空看影。
薄书勉复亲,环玦非所请。
马老固伏枥,槎流旧安井。
凌竞就轻车,邂逅出修绠。
此生诚梦幻,俯仰成吊庆。
故人枉新诗,万里慰孤耿。
赏音我非旷,斫鼻君真郢。
南迁昔所同,卧疾今亦并。
远行信由天,未死庸非命。
归舟正飘兀,斋舍念清净。
作书附鸿翼,去路瞻斗柄。
闸水渐安流,吴音未全正。
一樽对清言,及此冬夜永。
吸清吐浊秽,气练骨随劲。
澹然久忘归,寂寂就遐屏。
国恩念流落,牵挽畀邻境。
叶舟溯长江,藤鞋过重岭。
峡深茑萝恶,山险崖石横。
恢台夏初发,氛雾秋愈盛。
菘薤食有时,豚羔讵曾省。
门开讼氓入,日晏鳺舌竞。
肝脾得寒热,冰炭迫晨暝。
俚医固空疏,蛮觋剧粗猛。
老妻但坐哭,遗语未肯听。
长子亦在床,一卧昏不醒。
思归未可得,即死副前定。
如如性终在,冉冉岁将冷。
筋骸稍轻安,冠服强披整。
余方厌苓术,日食禁醪茗。
发衰乱随栉,骨瘦空看影。
薄书勉复亲,环玦非所请。
马老固伏枥,槎流旧安井。
凌竞就轻车,邂逅出修绠。
此生诚梦幻,俯仰成吊庆。
故人枉新诗,万里慰孤耿。
赏音我非旷,斫鼻君真郢。
南迁昔所同,卧疾今亦并。
远行信由天,未死庸非命。
归舟正飘兀,斋舍念清净。
作书附鸿翼,去路瞻斗柄。
闸水渐安流,吴音未全正。
一樽对清言,及此冬夜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远行(遠行)yuǎn xíng
(1).出远门。《孟子·公孙丑下》:“当在 宋 也,予将有远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孙真人》:“适已出门,若将远行者。” 鲁迅 《野草·影的告别》:“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2).犹远播。《水浒后传》第九回:“将来老公祖威令远行,治弟的地方亦得安枕。” ——《漢語大詞典》
(2).犹远播。《水浒后传》第九回:“将来老公祖威令远行,治弟的地方亦得安枕。” ——《漢語大詞典》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名-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動-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由 yóu《國語辭典》
由 [ yóu ]
名- 原因。如:「事由」、「原由」、「理由」。《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
- 机会、机缘。《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久仰芳名,无由亲炙。」
- 途径、方法。南朝梁·何逊〈赠诸游旧诗〉:「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下·粤游日记二》:「而溪崖亦悬嵌,无由上跻。」
- 姓。如秦代有由余。
- 遵循、听从。《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听任、任凭。如:「信不信由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万般皆是命, 半点不由人。」
- 走、经过。《孟子·离娄上》:「舍止路而不由,哀哉。」《宋史·卷三一困·范仲淹传》:「鄜、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
- 践行。《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 自、从。表示所从出。如:「言不由衷」、「由北到南」。《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
- 因为。表示原因。如:「由于」、「咎由自取」。《书经·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 表示凭借。如:「人体是由很多细胞组织而成的。」
- 属、归。表示职责范围的画分。如:「这个案子是由我负责承办。」
- 于。表示所在。《书经·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天 tiān《國語辭典》
天 [ tiān ]
名- 日月星辰所罗列的空间,即天空。如:「碧海青天」、「顶天立地」。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一昼夜的时间。如:「昨天」、「今天」、「大后天」、「一天」。
- 白天或一天中的某一段时间。如:「三天三夜」、「三更天」。宋·程颢〈春日偶成〉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 时节、季节。如:「春天」、「三伏天」、「黄梅天」。
- 气候。如:「晴天」、「阴天」、「大热天」、「下雨天」。
- 自然。如:「人定胜天」、「乐天知命」。《庄子·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 指宇宙万物的主宰。有时指大自然、有时指命运、有时指天神等。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怨天,不尤人。」《书经·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指神灵所住的世界。如:「升天」、「归天」。
- 不可或缺或最重要的事物。如:「以夫为天」。《汉书·卷四十三·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时。如:「这项工作限你三十天时间完成,不得拖延。」
- 自然的、天然的。如:「天才」、「天险」、「天籁」、「天性」。
- 数目极大的。如:「天价」、「天量」、「天文数字」。
- 腾空架设的、驾于空中的。如:「天桥」、「天窗」、「天棚」。
- 很、非常。如:「天大的好消息」、「天大的新闻」。
未死
高适诗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韵府拾遗 纸韵》
庸 yōng《國語辭典》
庸 [ yōng ]
动- 需要。如:「无庸置疑」。《礼记·内则》:「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老残游记·第七回》:「我无庸去,只是教阁下想个至良极美的法则。」
- 任用、使用。唐·韩愈〈进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 酬谢。如:「酬庸」。《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
- 平常的、普通的。如:「平庸」。《易经·乾卦·九二》:「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 愚笨、拙劣的。如:「庸医」。
- 功劳。《国语·晋语七》:「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
- 雇工。《韩非子·五蠹》:「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汉书·卷三七·栾布传》:「(彭越)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
- 姓。如战国时秦国有庸芮。
- 岂。《左传·庄公十四年》:「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二乎?」汉·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 于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北史·卷九·周孝闵帝本纪》:「今踵唐、虞旧典,禅位于周,庸布告尔焉。」
庸 [ yúng ]
- (一)之又音。
非命 fēi mìng
(1).不从命。《左传·昭公元年》:“小国为蘩,大国省穡而用之,其何实非命。” 杜预 注:“小国微薄犹蘩菜,大国能省爱用之而不弃,则何敢不从命。”
(2).不合天命,违反天道。《汉书·王莽传赞》:“同归殊涂,俱用灭亡,皆炕龙絶气,非命之运。”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非命,非天命之命也。”《后汉书·李固传》:“居非命之世,天高不敢不跼,地厚不敢不蹐。”
(3).《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后称因意外的灾祸而死为非命。《后汉书·荀彧传》:“﹝ 彧 ﹞阻 董昭 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时值乱离,衅起萧墙,遂终非命。”《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只因不信姑娘口,争些死非命。” 李根源 《记云南起义》:“余不能保护( 世增 诸人),致死于非命。”
(4).不相信命运,主张人为。《汉书·艺文志》:“ 墨 家者流……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 ——《漢語大詞典》
(2).不合天命,违反天道。《汉书·王莽传赞》:“同归殊涂,俱用灭亡,皆炕龙絶气,非命之运。”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非命,非天命之命也。”《后汉书·李固传》:“居非命之世,天高不敢不跼,地厚不敢不蹐。”
(3).《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后称因意外的灾祸而死为非命。《后汉书·荀彧传》:“﹝ 彧 ﹞阻 董昭 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时值乱离,衅起萧墙,遂终非命。”《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只因不信姑娘口,争些死非命。” 李根源 《记云南起义》:“余不能保护( 世增 诸人),致死于非命。”
(4).不相信命运,主张人为。《汉书·艺文志》:“ 墨 家者流……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