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道士 dào shì
(1).有道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介子推 曰:‘ 推 闻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后汉书·第五伦传》:“﹝ 第五伦 ﹞遂将家属客 河东 ,变名姓,自称 王伯齐 ,载盐往来 太原 、 上党 ,所过輒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
(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书·王莽传下》:“卫将军 王涉 素养道士 西门君惠 。 君惠 好天文讖记。”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 鬼谷子 。”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君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 郑 之 滎泽 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説。既去官,絶不营人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 潘烂头 ,不知何许人,为道士于 京江 ,有异术。”
(3).道教徒。《梁书·沈约传》:“﹝ 沈约 ﹞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称禪代之事,不由己出。”《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 齐 主还 鄴 ,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为沙门。” 胡三省 注:“道家虽曰宗 老子 ,而 西汉 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至 东汉 始有道士 张道陵 、 于吉 等,其实与佛教皆起於 东汉 之时。” 俞平伯 《重过西园码头》:“受罪有和尚道士可以超度,想呼奴唤婢则有泥塑的金童玉女。”
(4).佛教徒;和尚。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 恢 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 潜 曰:‘君自覩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松公 故喜佛法, 树勋 投其意指,公大赏鉴,因命易装为道士。” ——《漢語大詞典》
(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书·王莽传下》:“卫将军 王涉 素养道士 西门君惠 。 君惠 好天文讖记。”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 鬼谷子 。”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君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 郑 之 滎泽 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説。既去官,絶不营人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 潘烂头 ,不知何许人,为道士于 京江 ,有异术。”
(3).道教徒。《梁书·沈约传》:“﹝ 沈约 ﹞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称禪代之事,不由己出。”《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 齐 主还 鄴 ,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为沙门。” 胡三省 注:“道家虽曰宗 老子 ,而 西汉 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至 东汉 始有道士 张道陵 、 于吉 等,其实与佛教皆起於 东汉 之时。” 俞平伯 《重过西园码头》:“受罪有和尚道士可以超度,想呼奴唤婢则有泥塑的金童玉女。”
(4).佛教徒;和尚。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 恢 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 潜 曰:‘君自覩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松公 故喜佛法, 树勋 投其意指,公大赏鉴,因命易装为道士。” ——《漢語大詞典》
白发(白髮)bái fà
告发;揭露。《新唐书·元载传》:“ 华原 令 顾繇 上封白发其私,帝方倚以当国,乃斥 繇 ,除名为民。”《新唐书·韦保衡传》:“俄为怨家白发阴罪,贬 贺州 刺史,再贬 澄迈 令,遂赐死。”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毕令女》:“事既彰露,不可復续,而白发其事,皆出仲女,所谓坏其法者岂此邪?”
白头发。亦指老年。《汉书·五行志下之上》:“白髮,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宋 范仲淹 《祭知环州种染院文》:“青春多难兮,白髮始遇。” 明 唐寅 《漫兴》诗之一:“内园歌舞黄金尽,南国飘零白髮长。” 杨笑影 《赤子之心》:“他想念母亲,甚至看到了她粗糙的双手和鬓边的白发,她慈爱的笑容和温存的眼睛。” ——《漢語大詞典》
白头发。亦指老年。《汉书·五行志下之上》:“白髮,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宋 范仲淹 《祭知环州种染院文》:“青春多难兮,白髮始遇。” 明 唐寅 《漫兴》诗之一:“内园歌舞黄金尽,南国飘零白髮长。” 杨笑影 《赤子之心》:“他想念母亲,甚至看到了她粗糙的双手和鬓边的白发,她慈爱的笑容和温存的眼睛。” ——《漢語大詞典》
尊 zūn《國語辭典》
尊 [ zūn ]
名- 酒器。《廣韻·平聲·魂韻》:「尊,《說文》曰:『酒器也。』」《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
- 對長輩的敬稱。如:「尊長」。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
- 量詞。計算大炮或神像的單位。如:「十尊大炮」、「五尊神像」。
- 敬重。如:「尊敬」、「尊師重道」。《禮記·曲禮上》:「禮者自卑而尊人。」
- 稱人的敬辭,通常加在與對方有關的人事物上。如:「尊體」、「尊囑」、「尊夫人」、「尊姓大名」。
- 高。《易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 顯貴的。如:「尊貴」。《禮記·曲禮上》:「尊客之前不叱狗。」
面 ( 麵 ) miàn《國語辭典》
面 [ miàn ]
名- 臉部。如:「面貌」、「顏面」、「臉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 物體的外表或上部的一層。如:「路面」、「水面」、「地面」、「封面」。
- 方向、部位。如:「正面」、「片面」、「全面」、「四面八方」。
- 量詞:➊ 計算平面物的單位。如:「一面國旗」、「兩面鏡子」、「三面牆」。➋ 計算見面次數的單位。如:「見過一面」。
- 景況、情況。如:「場面」、「局面」、「世面」。
- 幾何學上稱線在空間移動而成的形跡,有長、寬度而無厚度。如:「平面」。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見、相見。如:「見面」。《禮記·曲禮上》:「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宋·蘇軾〈與任德翁〉:「年月不面,思企深劇。」
- 向著、對著。如:「背山面水」、「面壁思過」。《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當面。如:「耳提面命」、「面授機宜」。《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
黑 hēi《國語辭典》
黑 [ hēi ]
語音 名- 深暗如墨或煤的顏色。與「白」相對。
- 大陸地區黑龍江省的簡稱。
- 姓。如清代有黑旻。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吞沒、私貪。如:「一任總務下來,他黑了不少錢。」
- 昏暗無光。如:「黑暗」、「黑漆漆」。唐·李頻〈夏日題盩厔友人書齋〉詩:「黑處巢幽鳥,陰來叫候蟲。」
- 隱密的、不公開的。如:「黑名單」、「黑函」、「黑話」。
- 狠毒。如:「黑心肝」。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劉皇后,你左使這一片黑心腸做甚麼?」
- 專門從事非法的。與「白」相對。如:「黑道」、「黑市」、「黑槍」。
黑 [ hěi ]
- 參見「黑豆 」條。
黑 [ hè ]
讀音- (一)之讀音。
岚气(嵐氣)lán qì
(1).山中雾气。 晋 夏侯湛 《山路吟》:“冒晨朝兮入大谷,道逶迤兮嵐气清。” 唐 岑参 《寄青城龙溪奂道人》诗:“絶顶小兰若,四时嵐气凝。”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林间残雨滴衣,嵐气烟霏,交走横騖。” 郁达夫 《沉沦》一:“山的周围酝酿成一层朦朦胧胧的岚气,反射出一种紫不紫红不红的颜色来。”
(2).指瘴气。《明史·许贵传》:“ 贵 亦感嵐气,未至 松潘 卒。” ——《漢語大詞典》
(2).指瘴气。《明史·许贵传》:“ 贵 亦感嵐气,未至 松潘 卒。” ——《漢語大詞典》
染 rǎn《國語辭典》
染 [ rǎn ]
动- 著色于布帛等物体上。如:「染布」、「染丝帛」。
- 书画时著色落墨。如:「挥染」、「洒染」。唐·蒋防《霍小玉传》:「生素多才思,授笔成章。……染毕,命藏于宝箧之内。」
- 沾著、沾污。如:「一尘不染」。宋·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诗:「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
- 感受、感染。如:「熏染」、「传染」。《晋书·卷八八·孝友传·庾衮传》:「始疑疫疠之不相染也。」《董西厢·卷七》:「妾未知姐姐所染何患,当以药理之。」
- 男女间的不正常关系。如:「两人有染」。
- 姓。如晋代有染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