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盍驱卞庄刺刺虎,又嗾庐{捉去扌加犭}擒狡{皴去皮加兔}。

魏了翁宋代〕《山河叹送刘左史归简州

山河两戒南北分,天地一气华戎钧。
譬诸指搐非害事,往往西体为不信。
惟今愧虏相噬吞,人言雪耻兹其辰。
盍驱卞庄刺刺虎,又嗾庐{捉去扌加犭}擒狡{皴去皮加兔}。
天王仁爱兼南北,犹遣升勺苏穷鳞。
诸公亦复创前误,闭户不肯雇斗邻。
流移降附莫皇恤,斩艾驱迫如穷麇。
谁知炎炎将及我,事体不与开禧伦。
竟因示弱启狄侮,羽书赤白惊严宸。
天王坐朝色不怡,我非尔畏民吾民。
急从雨中彻桑土,更向火后移突薪。
大官亦复变前说,群而和者非一人。
制书丁宁示招纳,符檄旁午申拊循。
臣某奉诏移江介,臣某董师留汉滨。
西南忧雇谁其宽,即授世某留川秦。
夫何廷论忽中变,复议保境思和亲。
迅雷烈风仅翻覆,明虹霁日俄逡巡。
敌人揶揄胆满干,志士愤郁齿穿龈。
东由海泗尽襄汉,西起梁沔连房均。
暴骸蹀血蔽原谷,夺险因粮空窖囷。
将军忧恚或自毙,列校偃蹇不可驯。
县徵更赋不遗算,郡空少府无余缗。
边头被兵甫属耳,公私已屈忧方新。
静惟人事百罔一,恃以亡恐惟苍旻。
苍旻茫茫君为度,但见咎异来相因。
连年夏旱天无云,江淮湖浙田生尘。
飞蝗排空如羽阵,噍类猬众何诜诜。
僰南山萃陵谷异,后土矹矹如转轮。
春秋二百四十载,地震才五兹何频。
去年东南复告旱,遍以牺币走百神。
太阳朔蚀忽无光,金星昼见亦累旬。
汉沔沸腾地移轴,涪潼湓溢涛翻银。
星文屡变台符坼,阴象较著阳德屯。
外为兵戈为裔夷,内为宫壶为群臣。
天心渝怒有如此,犹以谴告施其仁。
惧而修政庶可弭,恬不知警将仍臻。
且如前年旱蝗日,开道求谏颁明纶。
庭中不鸣自如故,犹有下次位人姓陈。
内言椒房之舛令,外及丞相之狎宾。
能如章向触权忌,不效钦永攻上身。
同时六馆之髦彦,陈义固争尤肫肫。
藐如无闻亦异已,宰士忿疾丞相嗔。
彼唐畋铎何物耳,词鄙意佞如吠狺。
外省胡独行其言,公然贱玉而贵瑉。
自时厥后益征创,遏绝言路忘谘询。
直臣久矣甚弃梗,公道不见面礼随荒榛。
尝居丞疑转猜忌,稍负望实尤沈沦。
人心所同即天意,四方蹙蹙天亦颦。
公今掉头不肯住,携家归踏西园春。
大贤与国同休戚,宁忍赤子方嚬呻。
我非荷蒉不知磬,拟效执舆来问津。
请赋白驹之孕章,原公饮酒车无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卞庄刺刺{}{}。

盍 hé/gài《國語辭典》

盍 [ hé ]

  1. 何、為何,表示疑問。《管子·戒》:「中婦諸子謂宮人盍不出從乎?君將有行。」宋·蘇軾〈壬寅重九不預會獨遊普門寺僧閣有懷子由〉詩:「花開酒美盍言歸?來看南山冷翠微。」
  2. 何不,表示反問。《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新唐書·卷八五·竇建德傳》:「祭酒計甚善,王盍用之?」
  1. 姓。如漢代有盍延。
驱 ( 驅 ) qū
驱 [ qū ]
  1. 赶牲口:~马。~策。~驰。
  2. 赶走:~动。~赶。~寒。
  3. 强行、逼迫:~使。~遣(a.强迫;b.赶走;c.消除,排除情绪)。
  4. 快跑:并驾齐~。先~。前~。
卞庄(卞莊)biàn zhuāng
即 卞庄子 。《汉书·萧望之传》:“将军……有 卞庄 之威。”《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郎君之勇,虽昔日 卞庄 李存孝 不是过也!”  ——《漢語大詞典》
刺刺 cì cì
(1).多言貌。《管子·白心》:“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刺刺者不以万物为筴。” 金 元好问 《入济源寓舍》诗:“睡中刺刺闻人语, 季子 金多过 洛阳 。”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十丈莲》:“其族叔某时劝女再适,女大声屏逐之,不容其刺刺语。”
(2).犹絮絮。《明史·文苑传三·归有光》:“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 长兴 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 吴 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二更向尽,诸僕皆睡去,两人犹刺刺语。”
(3).象声词。 宋 梅尧臣 《送曹测崇班驻泊相州》诗:“寒风吹枯草,草短声刺刺。” 刘半农 《敲冰》诗:“刺刺的大风,吹动两岸的大树,化作一片怒涛似的声响。”
(4).连续相刺。《晋书·杨骏传》:“初, 骏 徵高士 孙登 ,遗以布被, 登 截被於门,大呼曰:‘斫斫刺刺。’旬日託疾诈死,及是,其言果验。”  ——《漢語大詞典》
虎 hǔ《國語辭典》

虎 [ hǔ ]

  1. 動物名。哺乳類食肉目貓科。形似貓,全身黃褐色,具黑色條紋。性凶猛。獨居,善游泳。於夜間狩獵,以鹿、羊、豬等為食。俗稱為「老虎」。
  2. 姓。如漢代有虎旗。
  1. 威武勇猛。如:「虎將」、「龍兄虎弟」、「虎父無犬子」。《詩經·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後漢書·卷八四·烈女傳·董祀妻傳》:「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

虎 [ hū ]

  1. 參見「馬馬虎虎 」條。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嗾 sǒu《國語辭典》

嗾 [ sǒu ]

  1. 以口作声对狗发出命令。《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唐·李贺〈公无出门〉诗:「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2. 教唆,指使别人做坏事。《北史·卷二六·宋隐传》:「尔如狗耳!为人所嗾。」《聊斋志异·卷三·商三官》:「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毙。」

嗾 [ ​zú ]

  1. (一)​之又音。
庐 ( 廬 ) lú
庐 [ lú ]
  1. 房舍:茅~。~墓(a.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b.庐舍和坟墓)。
  2. 姓。
捉 zhuō《國語辭典》

捉 [ zhuō ]

  1. 握住、拿。如:「捉襟见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2. 逮捕、抓住。如:「捕捉」、「活捉」、「捉贼」、「捕风捉影」、「猫捉老鼠」。
  3. 戏弄。如:「捉弄」。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扌 shǒu
扌 [ shǒu ]
     ◎ 同“”。用作偏旁。俗称“提手旁”。
加 jiā《國語辭典》

加 [ jiā ]

  1. 算法上,指两个数目的结合。如:「三加五等于八。」
  2. 将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如:「花生米加豆腐干,滋味胜火腿。」《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轭。」
  3. 置(刑)​或施(恩)​。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宋·欧阳修〈泷冈阡表〉:「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4. 增益。如:「增加」、「加股」。《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唐·韩愈〈答李翊书〉:「加其膏而希其光。」
  5. 参见「加以 」条。
  1. 更。《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 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参见「加法 」条。
  2. 姓。如汉代有加特奴。
犭 quǎn
犭 [ quǎn ]
     ◎ 同“”。用作偏旁。俗称“反犬旁”。
擒 qín《國語辭典》

擒 [ qín ]

  1. 捕捉。如:「欲擒故縱」、「擒賊先擒王」。《韓非子·存韓》:「是我兵未出,而勁韓以威擒。」《三國演義·第九○回》:「驅巨獸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
狡 jiǎo《國語辭典》

狡 [ jiǎo ]

  1. 奸诈。如:「狡狯」、「狡猾」。《金史·卷一六·宣宗本纪下》:「庞氏阴狡机慧,常以其子守纯年长不得立,心鞅鞅。」清·洪升《长生殿·第一○出》:「见了这野心杂种牧羊的奴,料蜂目豺声定是狡徒。」
  2. 残暴、凶猛。《墨子·节用中》:「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淮南子·览冥》:「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 貌美而无实才实德。如:「狡妇」。《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4. 急速、急促。《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二十四》:「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
皴 cūn《國語辭典》

皴 [ cūn ]

  1. 皮肤皲裂。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诗七首之一:「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2. 皱缩。宋·张炎〈采桑子·西园冷罥秋千索〉词:「雨过花皴,近觉江南无好春。」
  1. 皮肤上聚积的泥垢或脱落的表皮。如:「一脖子皴」、「一身子皴」。
  2. 一种国画画法。参见「皴法 」条。
皮 pí《國語辭典》

皮 [ pí ]

  1.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如:「兽皮」、「皮开肉绽」、「树皮」。
  2. 物的表面。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3. 很薄的东西。如:「铁皮」、「粉皮」、「豆腐皮」。
  4. 包装东西的外皮,以为保护或美观用。如:「封皮」、「书皮」。
  5. 姓。如唐代有皮日休。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皮制的。如:「皮鞋」、「皮箱」、「皮筏」。
  2. 厚颜、没有羞耻心。《喻世明言·卷二三·张舜美灯宵得丽女》:「讪语时,口要紧;刮涎处,脸须皮。」
  3. 性情顽劣不听话。如:「这孩子好皮。」
  4. 有弹性的。如:「皮球」、「皮蛋」。
关中(關中)guān zhōng
古地域名。所指范围不一。或泛指 函谷关 以西 战国 末 秦 故地(有时包括 秦岭 以南的 汉中 、 巴蜀 ,有时兼有 陕北 、 陇西 );或指居于众关之中的地域。今指 陕西 渭河 流域一带。《史记·项羽本纪》:“ 关中 阻山 河 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东 函谷 ,南 武关 ,西 散关 ,北 萧关 。” 唐 韩愈 《归彭城》诗:“前年 关中 旱,閭井多死飢。” 清 刘大櫆 《焚书辨》:“ 高祖 与 项籍 相守 滎阳 ,而 萧何 转漕 关中 ,输给军粮不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