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龚自珍清代〕《已亥杂诗 302

虽然大器晚年成,卓 全凭弱冠争。
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多识前言心力才名

多识(多識)duō shí
亦作“ 多志 ”。 博学广记。《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礼记·缁衣》:“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 孙希旦 集解:“多志,多见而识之也。”《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汉书·叙传下》:“寓言淫丽,託风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新唐书·褚遂良传》:“人之立身,不可以无学。 遂良 所谓多识君子哉!”  ——《漢語大詞典》
前言 qián yán
(1).前人的言论。《国语·晋语四》:“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今若復谓之诬罔,则前言往记,皆为弃物,无用之地。”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始余作此编,盖即前言往事,辨证发明,以庽劝戒之意。”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二:“多识前言畜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2).以前说过的话。《论语·阳货》:“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唐 刘禹锡 《乐天示过敦诗旧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因成继和以寄苦怀》:“忽忆前言更惆悵,丁寧相约速悬车。” 所云平 史超 《东进东进》第七场:“ 陈将军 ,听说省 韩 终于撕下伪装,背弃前言,出动大军向 黄桥 进攻了?”
(3).文体名。刊印在图书正文前面,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和资料来源等或对图书内容加以评介。 曹靖华 《采得百花酿蜜后》:“总之,这些前言、后记,可以说是交给读者的一把开门入室的钥匙吧。”  ——《漢語大詞典》
蓄 xù《國語辭典》

蓄 [ xù ]

  1. 储藏、储存。如:「蓄水池」、「储蓄」。《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新五代史·卷二二·梁臣传·刘鄩传》:「将军蓄米,将疗饥乎?将破敌乎?」
  2. 蕴藏、不表露。如:「含蓄」、「蓄意」。
  3. 留著。如:「蓄发」、「爷爷蓄了一脸的络腮胡。」
  4. 等待。《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盍远迹以飞声兮,孰谓时之可蓄?」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德 dé《國語辭典》

德 [ dé ]

  1. 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2. 品行、作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 恩泽、恩惠。《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4. 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离心离德」。
  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简称。
  6. 姓。如汉代西域有德若国,后人以国为姓,简姓德。
  1. 感激、感恩。《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主人闻而德之,赠金五两,慰之使归。」
  1. 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誉」。《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抛 ( 拋 ) pāo《國語辭典》
  1. 「抛 」的异体字。
心力 xīn lì
(1).心思和能力。《左传·昭公十九年》:“尽心力以事君。”《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 玉 仁爱不矜,虽贫贱廝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 唐 杜甫 《西阁曝日》诗:“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郭沫若 《沸羹集·〈悼念A·托尔斯泰〉》:“他说:‘我爱人生,我本着全副的心力反对抽象,反对唯心论的人生观。’”
(2).指精神与体力。 明 张居正 《答宣大王巡抚言蓟边要务》:“僕十餘年来,经营 蓟 事,心力俱竭。”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故为之缕述始末,以见余於此事心力交尽,卒之无功,有憾。”
(3).指思维能力,才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且 华 人之心力,未必远逊西人也。多有 华 人习学日久,技艺日精。” 鲁迅 《伪自由书·保留》:“至于少年和儿童,则拼命的使尽他们稚弱的心力和体力。”  ——《漢語大詞典》
贸 ( 貿 ) mào
贸 [ mào ]
  1. 交换财物等商业活动:~易。~迁(贩运买卖)。财~。外~。
  2. 冒冒失失或轻率的样子:~然而来。
才名 cái míng
(1).才华与名望。《三国志·魏志·贾诩传》:“是时, 文帝 为五官将,而 临菑侯 植 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 宋 陆游 《读李杜诗》:“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 清 黄景仁 《夜坐述怀呈思復》诗:“似水才名难疗渴,投閒芳序易消魂。”
(2).指兼有才华与名望。《北齐书·文襄纪》:“至於才名之士,咸被荐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