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古人制字鬼神泣,后人识字百忧集。

龚自珍清代〕《已亥杂诗 62

古人制字鬼神泣,后人识字百忧集。
我不畏鬼复不忧,灵文夜补秋灯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古人制字鬼神后人识字百忧

古人 gǔ rén
(1).古时的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韩愈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閲时俗之所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制字(製字)zhì zì
题表字。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翼日, 象贤 因邀致十数人, 南容 引生与之饮。谓曰:‘谚云:“三公后,出死狗。”小儿诚愚,劳诸君製字,损 南容 之身尚可,岂可波及侍中也。’”  ——《漢語大詞典》
鬼神 guǐ shén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漢語大詞典》
泣 qì《國語辭典》

泣 [ qì ]

  1. 只掉眼泪而不出声的哭,或指低声的哭。如:「泣血」、「泣不成声」。《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宋·陆游〈夜泊水村〉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1. 眼泪。如:「暗自饮泣」、「泣下如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
后人(後人)hòu rén
(1).子孙;后裔。《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蔡沉 集传:“而又旁求俊彦之士,以开导子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易》有 蜀才 注…… 王俭 《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 王弼 后人。” 清 孙枝蔚 《姑苏台》诗:“祖宗让德空嶙峋,乐事公然让后人。” 李季 《菊花石》诗:“ 洞庭湖 也没有这仇恨深,多少人家无后人。”
(2).后世的人。《书·君奭》:“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孔颖达 疏:“我不用使后世人迷惑,故欲教之也。”《后汉书·襄楷传论》:“此盖道术所以有补於时,后人所当取鉴者也。” 宋 曾巩 《金山寺水陆堂记》:“夫废於一时,而后人不能更兴者,天下之事多如此。” 谢觉哉 《学人民的语言》:“可见很古的时候,就有用通俗易记的语言,把群众的经验,留给后人看。”
(3).后面的人;后继的人。《韩非子·内储说上》:“夫灶一人煬焉,则后人无从见矣。” 陈奇猷 集释:“旧注:一人煬则蔽灶之光,故后人不见之。”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三》:“ 建 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百餘,士尽死,无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人无返意也。”《红楼梦》第五十回:“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就是这句为首, 稻香老农 快写上续下去。”
(4).谓后发制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先人有夺人之志,后人有待其衰。” 杨伯峻 注:“《周礼·大司马》 贾公彦 《疏》《左传注》云:‘待敌之衰乃攻。’”
(5).谓居人之后。《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 广 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司马贞 索隐:“谓不在人后。” 郭沫若 《文艺论集·文艺的生产过程》:“成功不必在我,协助不可后人。”  ——《漢語大詞典》
识字(識字)shí zì
(1).认识文字。《宋书·沈庆之传》:“ 庆之 手不知书,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 庆之 曰:‘臣不知书,请口授 师伯 。’”《水浒传》第三七回:“如今哥哥去时,小弟寄一封书去。只是不识字,写不得。” 夏衍 《懒寻旧梦录·从辛亥到“五四”》:“因为我识字,能记账,那位管事说,老板正要请一位记账的人。”
(2).谓知晓文字音义,精于训诂。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钱仲联 集释:“ 阿买 既能书八分,则公谓之不识字者,不识文字之形义耳,非如世俗之所谓不识字也。”《说郛》卷二九引 宋 叶梦得 《岩下放言·扬雄好奇》:“ 扬雄 能识字,亲作《训纂》《方言》《训纂》已不復见,而《方言》尚存。” 清 方文 《寄怀齐方壶》诗:“ 扬雄 识字惟 桓谭 , 太白 知心仅 杜甫 。”  ——《漢語大詞典》
百忧(百憂)bǎi yōu
种种忧虑。《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晋 刘琨 《答卢谌书》:“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唐 杜甫 《寄杜位》诗:“近闻宽法离 新州 ,想见怀归尚百忧。”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清 金农 《题何山人琦活埋庵》诗:“一日百忧生,戚戚独茧蚕。”  ——《漢語大詞典》
集 jí《國語辭典》

集 [ jí ]

  1. 棲息。《詩經·唐風·鴇羽》:「肅肅鴇羽,集于苞栩。」南朝宋·鮑照〈贈傅都曹別詩〉:「輕鴻戲江潭,孤鴈集洲沚。」
  2. 把散開的事物聚合在一起。如:「集合」、「聚集」、「籌集」、「集資」、「收集」。《文選·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嬴糧而景從。」
  1. 市場、人口聚集舉行交易的地方。如:「市集」、「趕集」、「年集」。
  2. 地名用字。如:「張家集」。《儒林外史·第二回》:「話說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個鄉村,叫做薛家集。」
  3. 輯錄詩文等的書籍。如:「詩集」、「文集」。《文選·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
  4. 量詞。計算叢書或影劇集系列的單位。如:「這齣戲今天播出第三集。」
  5. 中國傳統圖書四部分類的第四部,包括詩文等的作品稱為「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