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王安国宋代〕《题滕王阁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平昔追游高阁依然碧流

滕 téng《國語辭典》

滕 [ téng ]

  1. 水流向上噴湧。《玉篇·水部》:「滕,《詩》曰:『百川沸滕。』水上涌也。」
  1. 國名。西周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滕縣一帶。
  2. 姓。如明代有滕宗智。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平昔 píng xī
往昔,往常。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殷仲堪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感念平昔,兴然动怀。” 宋 曾巩 《祭孔长源文》:“维我与公,绸繆平昔,诗书讨论,相求以益。” 清 吴伟业 《东莱行》诗:“司空平昔躭佳句,千首诗成罢官去。”如:我平昔对语法很少研究,现在开始感到一点兴趣了。  ——《漢語大詞典》
好 hǎo/hào《國語辭典》

好 [ hǎo ]

  1. 美、善,理想的。如:「好东西」、「好风景」、「花好月圆」、「好人好事」。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2. 友爱的。如:「好朋友」、「好同学」。
  3. 完整的、没坏的。如:「完好如初」、「修好了。」
  1. 相善、彼此亲爱。如:「友好」。唐·高适〈赠别晋三处士〉诗:「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红楼梦·第二七回》:「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
  2. 痊愈。如:「病好了!」《警世通言·卷一六·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儿感些风寒,这几日身子不快,来不得。传语员外得知,一好便来。」
  1. 很、非常。表示程度深。如:「好久」、「好冷」、「好笨」、「好厉害」。
  2. 完成、完毕。如:「交代的工作做好了。」、「稿子写好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
  3. 容易。如:「这事好办。」、「这问题好解决。」、「这小孩好带。」
  4. 以便、便于。如:「快准备行李,好早点上路。」、「请告诉我你的住处,我好去找你。」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 可以、应该。如:「只好如此」、「正好试试」。《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刁迈彭屈指一算,后任明天好到,便约张太太三天回音。」
  6. 置于某些动词之前,表效果佳。如:「好看」、「好玩」、「好吃」、「好笑」。
  7. 置于数量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多或久的意思。如:「好些个」、「好几处」、「好半天」、「好一会儿」。
  1. 表示称赞或允许。如:「好!就这么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2. 表示责备或不满意的语气。如:「好!这下子事情愈来愈棘手了。」

好 [ hào ]

  1. 爱、喜爱。如:「洁身自好」、「好逸恶劳」、「好学不倦」。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唐·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1. 心中所喜爱的事。如:「投其所好」。《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 旧指玉器中的孔。《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汉·郑玄·注:「好,璧孔也。」
追游(追遊)zhuī yóu
亦作“ 追游 ”。
(1).寻胜而游;追随游览。 唐 温庭皓 《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唯有偷光客,追游欲忘归。” 唐 康骈 《剧谈录·白傅乘舟》:“ 白尚书 为少傅,分务 洛师 ,情兴高逸,每有云泉胜境,靡不追游。” 宋 贺铸 《沁园春·念离群》词:“载酒追游,联鑣归晚,灯火平康寻梦云。” 元 张可久 《满庭芳·山中杂兴》曲:“江山好处追游遍,古意翛然。” 明 何景明 《游郭氏山亭》诗:“旧日追游地,新年此度过。”
(2).追随游宦。 唐 顾况 《酬漳州张九使君》诗:“无阶承明庭,高步相追游。”  ——《漢語大詞典》
高阁(高閣)gāo gé
(1).高大的楼阁。《后汉书·樊宏传》:“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 唐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 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鸞罢歌舞。” 陈毅 《广东》诗:“高阁 羊城 接大荒,骋怀极望鬱苍苍。”
(2).置放书籍、器物的高架子。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 清 王夫之 《杂物赞》:“高阁,小紫竹为架,下歛上张,以庋字画及藁纸,挂壁间。”
(3).高高地搁置起来。谓弃置。《宋书·王微传》:“恐君逢此时,或亦不免高阁。”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都给事升转》:“至於会议出,而年例遂因之不举矣。恐祖制终难高阁也。”
(4).星名。《文选·张衡〈思玄赋〉》:“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高阁之将将。” 吕延济 注:“高阁,星名。”  ——《漢語大詞典》
依然 yī rán
(1).依旧。《大戴礼记·盛德》:“故今之人称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犹存者,其法诚德,其德诚厚。” 唐 曹唐 《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揭帐看时,月光朦朧,禪椅之上,依然有个人坐着不动。” 艾青 《鱼化石》诗:“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2).形容思念、依恋的情态。《晋书·华廙传》:“帝后又登 陵云臺 ,望见 廙 苜蓿园,阡陌甚整,依然感旧。”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唐 高适 《遇冲和先生》诗:“拊背念离别,依然出户庭。” 宋 欧阳修 《和对雪忆梅花》诗:“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  ——《漢語大詞典》
枕 zhěn《國語辭典》

枕 [ zhěn ]

  1. 睡卧时头颈部所垫的东西。如:「凉枕」。《说文解字·木部》:「枕,卧所以荐首者。」《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资治通鉴·卷二七○·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五年》:「镠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
  2. 鱼头中似丁形的骨头。《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晋·郭璞·注:「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
  1. 垫在底下的。如:「枕木」。

枕 [ zhèn ]

  1. 用枕头或其他东西垫头。如:「枕戈待旦」。《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
  2. 依傍、邻靠。《汉书·卷六四·严助传》:「南近诸越,北枕大江。」《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
碧流 bì liú
绿水。 唐 孟浩然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诗:“洲势逶迤遶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后蜀 顾敻 《河传》词:“碧流纹细,緑杨丝輭。” 宋 苏轼 《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 应修人 《新柳》:“软风吹着,细雾罩着,浅草托着,碧流映着--春色已上了柳梢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