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神丹一成,升彼九天。

阴长生隋代〕《遗世四言诗

维予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汉世,紫艾重纾。予独好道,而为匹夫。

高尚素志,不事王侯。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迹苍霄,乘龙驾浮。

青要承翼,与我为仇。入火不灼,蹈波不濡。

逍遥太极,何虑何忧。游戏仙都,顾悯群愚。年命之逝,如川之流。

奄忽未几,泥土为传。驰走索死,不肯暂休。

予之圣师,体道之真。升腾变化,松乔为邻。

维予同学,一十二人。寒苦求道,历二十年。中多怠惰,志行不坚。

痛乎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归贤。身投幽壤,何时可还。

嗟尔将来,勤加精研。勿为流俗,富贵所牵。神丹一成,升彼九天。

寿同三光,何但亿千。

惟予垂发,少好道德。弃家随师,东西南北。委放五经,避世自匿。

三十馀年,名山之侧。寒不遑衣,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

奉事圣师,承颜悦色。面垢足胝,乃见哀识。遂传要诀,恩深不测。

妻子延年,咸享无极。黄白既成,货财千亿。役使鬼神,玉女侍侧。

予得度世,神丹之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神丹一成九天

神丹 shén dān
(1).道教所炼的灵药。谓服之能成仙。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余问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内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无一人知之者。”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第二之丹名曰神丹,亦曰神符。服之百日仙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之一:“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合神丹,戏紫房,紫房綵女弄明璫。”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之三:“神丹卒难求,百疾起如蝟。”
(2).古时 印度 对我国之别称。参见“ 震旦 ”。  ——《漢語大詞典》
一成 yī chéng
(1).古谓方十里之地。《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四野” 汉 郑玄 注:“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则方十里为一成。”《易·讼》“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 唐 孔颖达 疏:“三百户者,一成之地也。” 宋 胡锜 《代田万顷到任谢表》:“一成立中兴之基,大披图籍;九井张太平之纪,丕混车书。” 清 顾炎武 《杨明府永言昔在崑山今复来吴下感旧有赠》诗:“与君遵晦意,不负一成谋。”参见“ 一成一旅 ”。
(2).谓一经成就。 汉 王充 《论衡·率性》:“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青亦一成,真色无异。”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不得口诀,犹不可知。况于黄白之术乎?今能为之者,非徒以其价贵而秘之矣。此道一成,则可以长生。”参见“ 一成不变 ”。
(3).一重;一层。《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 郭璞 注:“成,犹重也。” 邢昺 疏:“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 清 方以智 《通雅·算数》:“一层谓之一成。”
(4).谓击一下。《吕氏春秋·长攻》:“先具大金斗, 代君 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 高诱 注:“一成,一下。”
(5).一定的规格。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伦物之纪,名实之效,等威之辨,授之以一成之式,齐之以一定之法。” 严復 《原强》:“不观于圬者之为墙乎?与之一成之砖,坚而廉,平而正,火候得而大小若一,则无待泥水灰粘之用,不旋踵而数仞之墙成矣。”
(6).初次制成的。 唐 刘商 《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诗:“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 宋 刘一止 《喜迁莺》词:“怨月恨花,须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消灭,新来还恶。”
(7).谓奏乐一终。《礼记·乐记》“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 商 ” 汉 郑玄 注:“成,犹奏也。每奏武曲,一终为一成。”  ——《漢語大詞典》
升 shēng《國語辭典》

升 [ shēng ]

  1. 由下而上。如:「升旗」、「升官」、「升級」。唐·白居易〈祭盧虔文〉:「名因 文著,位以才升。」
  2. 登。《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1. 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升等於十合。也稱為「公升」。
  2.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坤(☷)​上。表示亨通之義。
  3. 姓。如南朝宋有升元。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1.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2.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九天 jiǔ tiān
(1).谓天之中央与八方。《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王逸 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按,《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2).谓天空最高处。《孙子·形篇》:“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天,言高不可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 宋濂 《文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
(3).指宫禁。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 杨巨源 《圣寿无疆词》之九:“晴光五云叠,春色九天深。” 唐 王涯 《宫词》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4).指帝王。
(5).神名。《史记·封禅书》:“ 九天 巫,祠 九天 。” 司马贞 索隐:“《孝武本纪》云‘立 九天庙 於 甘泉 ’。《三辅故事》云‘ 胡 巫事 九天 於 神明臺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