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

释宗泐明代〕《清源洞图为洁上人作

泉南佛国天下少,满城香气栴檀绕。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

清源古洞尤绝奇,花酒仙人颜色好。蜕骨岩连太碧霄,晋代青松三四抱。

高攀南斗不满寻,下视沧溟才一沼。长年钟磬度寥寥,四月笙歌来扰扰。

青厓不雨飞白泉,紫泽未春生碧草。鹤鸣洞口月苍苍,猿挂树枝风袅袅。

上方精舍秋叶红,山人不归萝屋老。不须惆怅看画图,去去长歌海天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缠头赤脚大舶海宝

缠头(纏頭)chán tóu
(1).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称“缠头”。 唐 杜甫 《即事》诗:“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唐书》:“旧俗,赏歌舞人,以锦綵置之头上,谓之‘缠头’。”
(2).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宋 陆游 《梅花绝句》:“ 濯锦江 边忆旧游,缠头百万醉青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当日取出十两银子送与 王赛儿 ,做昨日缠头之费。” 郁达夫 《日本竹枝词》之九:“公子缠头随手掷,买花原为卖花人。”
(3).我国 回 族和 维吾尔 族,有一部分人习以白布缠头, 清 代官书或文籍中常称为 缠头 、 缠头回 或 缠回 。《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城内及附近 回 民约万餘户,男戴印花小帽,女穿红衣,土人呼为 缠头 。”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第四篇九:“ 新疆 大部的人口是 东土耳其 人,大致即 中国 历史上所谓 突厥 。他们喜以布包头,故 汉 人呼之曰 缠头 ,又因他们多半奉回教,故又叫做 缠回 。” 董必武 《我国抗战二年来的民众运动》:“西北的 缠回 ,西南的 苗 夷,都认识 日 寇的凶残狡猾,都激起同仇敌忾的热忱。”
(4).缠扰不休的人。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二折:“我这个度人的好是缠头。”  ——《漢語大詞典》
赤脚(赤腳)chì jiǎo
亦作“ 赤脚 ”。
(1).光着脚,不穿鞋袜。 唐 杜甫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诗:“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宋 刘攽 《送徐君章》诗:“何时亦得东南征,赤脚 吴 溪嘲钓碣。” 宋 苏轼 《读孟郊诗》诗之二:“ 吴 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紵。” 清 彭孙贻 《海上僧馈余槲叶笠天台藤杖歌》:“山僧海上来,赤脚秃顶湿。”
(2).指光着的脚。 明 王九思 《归兴》诗:“有时节露赤脚山巔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 欧阳山 《三家巷》十四:“天气还很冷,可是她没穿鞋子,一双赤脚冻得红通通的。”
(3).见“ 赤脚婢 ”。  ——《漢語大詞典》
半 bàn《國語辭典》

半 [ bàn ]

  1. 二分之一的。如:「半数」、「半边」、「半碗饭」、「年过半百」。
  2. 在……中间。如:「半夜」、「半路」、「半山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比喻极少。如:「一星半点」、「一分半钟」。
  1.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成品」、「半生不熟」、「半新不旧」、「一知半解」。
  1. 事物二分之一的部分。如:「剖半」、「一半」。《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蕃 fán《國語辭典》

蕃 [ fán ]

  1. 茂盛。《说文解字·艸部》:「蕃,艸茂也。」《易经·坤卦·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
  2. 众多。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视驼所种树,或移徒,无不活;且硕茂蚤茂实以蕃。」通「繁」。
  1. 滋生、繁殖。《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唐·宋之问〈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诗:「夏余鸟兽蕃,秋末禾黍熟。」
  2. 屏蔽、保障。《书经·微子之命》:「钦哉!往敷乃训,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通「藩」。

蕃 [ fān ]

  1. 旧时对外国或边境少数民族的称呼。如:「吐蕃」、「吐鲁蕃」。通「番」。
  1. 来自外国或外族的。如:「蕃茄」、「蕃薯」。通「番」。
商 shāng《國語辭典》

商 [ shāng ]

  1. 做生意的人。如:「布商」、「米商」。汉·王充《论衡·偶会》:「富家之商,必夺贫室之财。」
  2. 做生意的事业。如:「经商」、「习商」。
  3. 五音之一。音调清劲而凄怆。如:「宫、商、角、征、羽。」
  4. 朝代名。参见「商朝 」条。
  5. 算术中某数以他数除之,所得的值称为「商」。如:「六除以三的商为二。」
  6. 姓。如春秋时魏国有商鞅。
  1. 讨论、计划。《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勤劳而至,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镜花缘·第六六回》:「国舅又再再苦劝,无奈若花心如铁石,竟无一字可商。」
  1. 秋天的。古人以秋天肃杀之气与商声凄怆悲凉之音相符,故称秋为商。《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唐·孟郊〈秋怀〉诗一六首之七:「商虫哭衰运,繁响不可寻。」
大舶
搜神记庐江筝笛浦有大舶覆水中云是曹公船尝时闻筝笛弦节之声  ——《骈字类编》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樯 ( 檣 ) qiáng
樯 [ qiáng ]
     ◎ 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帆~林立。~倾楫摧。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海宝(海宝)
梁简文帝大法颂见山王下如又湘宫寺智茜法师墓铭若韬山金 苞海宝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